課程以廁所識別LOGO做為出發,結合性別平等議題,引導學生認識LOGO設計與美的形式原理,經由小組討論、發表強化學習。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從校園空間為起點作為轉印印章線條設計,結合雙語教育介紹構成觀念,思考明信片、書籤書寫設計與印章的版面構成。
以閱讀引導,讓學生了解窗在用與美之間的多樣選擇,利用透明壓克力片及仿材質紙張創作窗景設計。
透過鐵窗花設計,學習「構成」概念,並把設計成果以卡典西德孔版印染手法印製於帆布袋上—揹在身上「袋」著走。
以藝術觀點討論國際衝突,透過鑑賞與設計,根據自身對於戰爭的感受進行上色,作品將能呈現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及運用與基本構成。
城市線條中,以仰角簡化建築,融入天空留白。認識美感要素,從攝影到「拼豆」材料呈現構成趣味。
課程引導學生運用構成設計,創作介紹桃園的文創品,融合藝術、美感與國際文化交流。
讓學生實地走訪認識集集歷史與產業植物永續利用價值與創新,透過「美力」了解永續環保的重要性。
本課程旨在回應石碇區持續增長的人口老化現象,期待學生能夠從與老年人互動中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
以相機為工具、以鏡頭為眼睛,學習善用智慧型手機攝影的功能。
從認識校園裡常見的生物引起動機,闡述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存的重要。
透過人的臉部表情去感知、理解他人當下的情緒狀態,更能有效學習到察言觀色的技巧。
聚焦於阿美族的月桃葉編織技法,深化學生對阿美族文化的理解。
藉由美感構面學習色彩及美的原理原則,將其配色原理及構成原理,能從觀察中發現配色的慣性及可能性。
透過植物採集排列觀察出植物造型與環境氣候的關係,並加入自我對植物形色的觀察,引導自我感受的抒發。
從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切入,引導學生觀看相關影片進行初步的認識,並思考、探討在日常生活中能如何付諸行動。
數位影像是同學最容易取得的創作媒材,希望能帶入議題課程,讓影像的內容可以深化。
課程結合模板藝術與圖地反轉,創作生態議題圖像,傳達保育觀念。
課程結合SDGs11、色彩、比例等設計概念,製作立體模型,實踐社區改造與美感設計的應用。
課程透過文本激發繪畫創作,結合版面設計與麥克筆繪製,拓展學生創作思維與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