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美感爆擊!構成設計玩創意

核心概念
  •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美感知能
  • 學生能觀察生活中的物件和環境,發現其中的美感元素。
  • 學生能欣賞不同風格的構成設計作品。
  • 學生能分析文創品設計的構成元素和視覺效果。
  • 學生能運用點、線、面、色彩、質感、空間等構成元素進行設計。
  • 學生能製作設計草圖。
  • 學生能使用數位工具製作文創品示意情境圖。
  • 學生能理解設計思考的流程和原則。
  • 學生能了解構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應用方法。
  • 學生能認識不同的構成設計風格。
  • 學生能透過構成設計,展現家鄉桃園特色。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美感爆擊!構成設計玩創意」為主題,引導七年級學生探索構成原理在視覺藝術中的應用。課程將融入國際教育議題,鼓勵學生設計出能向國際友人介紹自己與家鄉桃園的文創品,展現台灣文化特色,並促進國際交流。

課程設計以設計思考五步驟為核心,讓學生從同理心出發,思考如何設計出符合目標對象需求的構成作品。學生將學習運用點、線、面、色彩、質感、空間等構成元素,以及對稱、平衡、主從、格線、組合等五大類構成原理,並透過觀察藝術作品、實作練習,將所學應用於設計中。

教學活動將結合講述、示範、實作、討論等多元方式,讓學生在做中學,並體驗從發想到製作的完整設計流程。學生將學習運用數位科技和傳統媒材,例如:手繪、拼貼、數位工具等,將設計理念轉化為文創品。

透過本課程,期望學生能提升美感素養、創造力和設計思維,並學習以藝術的方式表達自我和家鄉特色,並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理解並應用構成原理進行設計。
  2. 學生能運用設計思考的流程解決問題。
  3. 學生能提升美感素養和創造力。
  4. 學生能設計出一張具個人特色的文創品示意情境圖。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觀察一:

部分學生對於抽象的構成原理較難理解,難以將其應用於實際的文創商品設計中。

教學反思:

  1. 增加具體案例分析:在講述構成原理時,多舉例生活中的設計作品,並分析其構成元素與原理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具體連結。
  2. 分組討論與互助:鼓勵學生分組討論,互相分享對構成原理的理解,並合作進行設計發想,促進同儕學習。

教學觀察二:

部分學生對於數位工具操作不熟悉,影響示意圖的製作效率與品質。

教學反思二:

  1. 提供教學影片:錄製簡單易懂的教學影片,供學生課後複習與自學。
  2. 簡化數位工具的要求:將數位工具的要求簡化,確保所有學生能在時間內完成作品。
課程規劃
  • 01
    設計魔法學院:開啟創意之門

    美感入門(10 分鐘):
    播放美感入門影片,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感,並思考設計的意義。

    設計思考五步驟講解與分組討論(30 分鐘):
    老師講解設計思考的五個步驟:同理心、定義問題、發想、原型製作、測試。
    將版面設計作為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設計思考五步驟解決設計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運用設計思考的流程,提出解決方案。

  • 02
    構成原理初探:點線面的奇幻世界

    構成原理初探(30 分鐘):
    老師介紹構成的五大類別:對稱、平衡、主從、格線、組合,並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其基本概念和視覺效果。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説明不同的構成原理如何運用。
    文具整理術實作(10 分鐘):
    老師引導學生運用設計思考及構成原理概念,實際整理桌面文具,初步體驗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

  • 03
    尋找生活中的對稱之美

    1. 對稱概念導入(5 分鐘):
    老師展示生活中對稱構成的圖片,例如:蝴蝶、樹葉、建築物等。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並討論對稱的特徵和視覺效果。
    提問:為什麼自然界中很多物體都是對稱的?對稱給人什麼樣的感覺?

    2. 對稱種類與古典美學介紹(10 分鐘):
    老師介紹對稱的種類:左右對稱、上下對稱、旋轉對稱等。
    解釋對稱構成在古典美學中的應用,例如:希臘神廟、中國傳統建築、歐洲宮廷藝術等。
    分析對稱構成的優點:穩定、平衡、莊重、優雅等。
    展示古典藝術作品的圖片,例如: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雅典帕德嫩神廟等,讓學生欣賞對稱構圖的美感。

    3. 校園攝影外拍(15 分鐘):
    老師引導學生攜帶手機或相機,在校園內尋找並拍攝具有對稱結構的物體或場景。
    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拍攝角度和構圖方式,捕捉校園中的對稱之美。

    4. 分組討論與作品分享(10 分鐘):
    學生分組分享拍攝的照片,並說明照片中的對稱元素、類型,以及拍攝時的想法。
    同學互相評價作品,並給予建設性的意見。

  • 04
    非對稱平衡:創造視覺的律動

    1. 導入:對稱與非對稱圖片賞析與提問(5 分鐘)
    老師展示對稱平衡和非對稱平衡的圖片,例如:天平、蹺蹺板、現代藝術作品等。
    引導學生觀察,並討論兩種平衡方式的差異和視覺效果。
    提問:為什麼現代設計中經常使用非對稱平衡?非對稱平衡給人什麼樣的感覺?

    2. 簡要講解:非對稱平衡的概念與優點(5 分鐘)
    複習對稱平衡的概念。
    簡要介紹非對稱平衡的原理,強調「視覺重量」和「平衡感」的概念。
    強調非對稱平衡的優點:活潑、動態、富有變化、符合現代審美觀。

    3. 案例分析:現代藝術與設計中的非對稱(10 分鐘)
    展示現代藝術作品的圖片,例如: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畫、康丁斯基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等。
    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如何運用非對稱平衡來創造視覺效果。
    展示海報設計、甜點設計、產品設計、建築設計等運用非對稱平衡的案例。

    4. 實作:快速構圖練習(15 分鐘)
    提供學生各種簡單易得的材料,例如:色紙碎片、小紙片、筆等。
    老師設定主題(例如「動態」、「寧靜」),引導學生運用非對稱平衡的原理,在限定時間內進行快速構圖。
    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平衡方式和材質組合,並創造不同的視覺效果。

    5. 分享與互評(5 分鐘)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簡要說明設計理念。
    同學互相評價作品,重點關注作品的平衡感和美感。

  • 05
    成為焦點:設計中的主從遊戲

    1. 導入:主從關係圖片賞析與提問(5 分鐘)
    展示具有明顯主從關係的圖片,例如:報紙頭版、人物肖像、珠寶廣告等。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並找出畫面中的主體和從屬元素。
    提問:畫面中的主體是如何被強調的?主從關係的建立有什麼作用?

    2. 講解:主從關係的概念與方法(5 分鐘)
    解釋主從關係的概念,以及建立主從關係的方法,例如:大小對比、色彩對比、位置安排、虛實對比等。
    分析主從關係在設計中的作用,例如:突出重點、引導視覺焦點、營造層次感等。

    3. 案例分析:生活中的主從關係(5 分鐘)
    舉例說明主從關係在不同設計領域中的應用,例如:平面設計、產品設計、攝影等。
    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服裝搭配、家具擺設等。

    4. 實作:圓點貼紙構成平面作品(20 分鐘)
    老師示範如何利用不同大小、顏色、疏密的圓點貼紙,表現主從關係。
    學生運用圓點貼紙,選擇一個主題,例如人物、動物、植物、風景等,設計一個構圖,並製作成貼紙作品。
    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主從關係表現方式,並思考如何有效地凸顯焦點。

    5. 分享與互評(5 分鐘)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說明設計理念。
    同學互相評價作品,重點關注主體是否突出。

  • 06
    格線魔法陣:秩序與美感的交織

    學生操作流程:
    1. 導入:格線系統圖片賞析與提問(5 分鐘)
    展示生活中應用格線系統的例子,例如:超市商品陳列、報紙版面、網頁設計等。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例子,並討論格線系統的作用。
    提問:為什麼設計師喜歡使用格線系統?格線系統有什麼優點?

    2. 講解:格線系統的概念與種類(5 分鐘)
    解釋格線系統的概念,以及其在設計中的作用,例如:建立秩序、引導視線、平衡佈局等。
    介紹常見的格線系統,例如:井字格、黃金分割、分欄格等,簡要說明其使用方法。

    3. Canva 教學與示範(5 分鐘)
    簡要介紹 Canva 的基本操作介面與功能。
    示範如何在 Canva 中匯入圖片等。
    提供事先製作好的 Canva 模版供學生使用,降低操作難度。

    4. 實作:Canva 文創商品合成(20 分鐘)
    學生選擇一個文創商品類型(例如:明信片、貼紙、手機殼等)。
    學生運用 Canva 設計工具,結合之前所學的構成原理和格線系統知識,開始創作。
    老師巡視指導,協助學生解決操作問題,並給予設計建議。

    5. 分享與互評(5 分鐘)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簡要說明設計理念和所運用的格線系統。
    同學互相評價作品,重點關注格線是否運用得當、整體視覺效果是否良好

余采樺
桃園市立大有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大有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