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計畫希望打開教室的大門,讓學生實地走訪鄉間,認識家鄉之美。參訪「集元果觀光工廠」,認識集集山蕉歷史與產業創新發展的歷程,了解山蕉植物的永續利用價值與創新,在實作練習中逐步內化為生活的美感素養。在課程中帶領學生運用山蕉葉鞘取纖,天然染色並構織香蕉布,透過「美力」讓學生對生活更有感,將綠肥變黃金並以實際行動了解永續環保的重要性,進而改善環境,提升個人品味與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期透過「體驗綠工藝之美」的課程讓學生對家鄉更有感,透過實際參訪了解「地產地消」的概念,進一步了解在地資源與特色,並結合永續環保的概念,使用天然的有機素材進行創作。學生在這系列課程中將學習運用天然的素材製作生活所需的物品,透過香蕉絲的纖維探索,探索地方文創更多的可能性,最後以歲末感恩茶會作為生活美感實際應用,讓學生用創作行動改變環境氛圍,醞釀文化底蘊,提升生活美感的層次!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舉辦香蕉絲的染織體驗以及辦理茶會活動,讓學生培養設計創新思考與動手做的能力。除了認識不同工藝師的專業技能與職人精神,本次茶饌活動使用學生自己設計的集集燒茶碗,搭配南投在地六款精選茗茶,從實作過程中體認在地特色,同時能欣賞不同工藝的表現,不僅培養手作的技能,更了解傳統產業的創新以及涵養心性的重要性!
感謝竹山鎮茶道協會專業的教學團隊協助茶藝課程,從第一堂課開始到結束,學生全神貫注的姿態與認真學習的態度,確切感受到茶道能變化氣質的影響力。茶會上的師生與親子互動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邀請本年度申請ELTA計畫的外籍老師參與茶會,能推廣台灣茶也讓學生覺得很有意義!
本次課程設計串連地方產業與學生家長,是全新的挑戰!但很明顯能感受到學生不斷地進步與心性漸趨穩定與成熟,對於未來的課程規劃提供一個嶄新的方向!
-
01宅地圖
【發現階段】
從自宅地圖學習版面分割與土地配比。
一、從GOOGLE EARTH搜尋自宅地圖,將地圖簡化成幾何圖形,畫在12乘12公分方眼紙上,依個人需求調整分割比例及大小。
二、將調整後的地圖畫在透明方格墊板,依實際地景上色,如:馬路塗黑色、森林塗綠色、建物塗黃色、溪流塗藍色等。 -
02參訪集元果
【探索階段】
一、認識集集山蕉歷史、山蕉歷史文化館的創立與產業轉型。民國四十至六十年代,集集山蕉在日據時期為天皇指定的御用貢品,隨著人口外移、產業沒落,山蕉歷史文化館遷址並轉型為觀光工廠,目前規畫為戶外蕉園生態區、研發生產大樓、觀光工廠等三個主題區。山蕉歷史文化館轉型為蕉織環創工坊。
二、參觀導覽集元果觀光工廠園區,認識園區110種蕉科植物,包含開花、食用蕉、觀葉等蕉科植物。
三、介紹蕉農如何收割香蕉,從種植到採收的講解過程。學生收割山蕉葉鞘體驗。
四、下午參觀蕉織環創工坊並進行葉鞘取纖。
五、香蕉絲晾曬1-2週。 -
03香蕉絲捻線
【應用階段】
將曬乾的香蕉纖維分成更細的絲線,將一段段的絲繞成線團並持續陰乾。 -
04香蕉絲植物染
一、\t認識校園染材植物及採集染材,根據第一堂宅地圖配色進行香蕉絲植物染色。
二、認識天然植物染,了解染材比例、染料浴比、媒染劑(前媒染、後媒染)及染後處理方式。 -
05製作織框
【織框DIY】
一、利用現成矩形木框,在短邊依照等距釘上銅釘。
二、織框上保護油。 -
06整經織布
一、編織工具介紹。
二、依照宅地圖(透明方格墊板)配色進行平織教學:
(一)掛經線。
(二)起織。
(三)介紹接線方式與點、線、面的織法。
(四)收線。 -
07杯墊包邊
一、杯墊邊緣上膠,乾燥後下機修剪整齊邊緣。
二、車縫包邊布條使杯墊邊緣收邊。 -
08一期一會~ 茶饌
【成果展茶會】
一、製作茶帖並邀請家長參與茶會。
二、學生使用自製的「集集燒」茶碗進行碗茶沖泡。
三、茶韻之美:認識南投6款好茶,如:四季春、清心烏龍茶、凍頂烏龍茶、金萱、蜜香貴妃紅茶、日月潭紅茶等。仔細觀察條茶、團茶的茶葉質感,茶湯色彩的變化,聞茶香、品茶韻等茶類的五感體驗。
四、感恩奉茶:向家長與教師奉茶,感謝這一年的諄諄教誨與指導!
五、享用茶食:第一輪品茶結束後,奉上竹山特產茶食盤與學校開心農場生產的小番茄佐茶。
六、美感體驗分享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