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理解到比例有許多的音樂性與節奏性,能使其融入生活中。
將本校陶藝特色課程中之陶瓷創作與epoxy結合進行異質相生—紙鎮創作,作為學生質感美感試驗。
使用各式植墨染素材設計個人手工紙,讓學生製作手抄紙並完成個人手札作品。
學生藉由水彩調色渲染,將專屬枋寮記憶的山海意象暈染於水泥盆栽上。
學生將牛奶盒製成模具,調製材料並把砂石質感紋理融入其中,完成水泥盆的製作。
藉由蔬果拓印、紙張與粉彩、墨彩的觀察,複合紙材拼貼擴增學生質感資料庫,將美學素養運用至生活之中。
取一段符合線條比例的枝材,利用切下的木屑製造手抄紙,感受手作溫度與粗糙感。
學生將環境色搭配輔助色,對目標物進行色彩計畫,之後拍攝照片,並將內心轉化為詩句呈現出來。
使用學生日常生活會用到的提袋,請學生思考如何將色彩條碼融入實際生活情境,透過與環境的對話達到和諧的效果。
藉由操作身形紙卡小工具與大量閱讀各部位穿搭比例圖片,試著找出比例變化對觀看者視覺上的影響,最後藉由自己找出的比例方法,來營造出自己的想塑造的合宜服飾穿搭比例。
一張具有回憶的照片分享故事,並從照片裡分析出主要色彩進行調色繪製鞋進行義賣。
本課程透過比例學習工具的研發,讓學生操作並體驗平面設計中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建立「比例感」,並將所學應用於「生涯檔案資料夾」封面設計 。
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藉由觀摩上學期「水果盛器」(結構構面)作品,探索同一物件在「反覆」的形式原理下產生的秩序美感。
透過收集與色彩觀察分析,讓學生去拆解都市的色彩配置,嘗試發現色彩的色相、濃淡及色彩間的組合所呈現的色彩美。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察覺色彩與生活的關係 學生能使用與理解合
透過石膏紗布此種容易複製特殊造型的媒材特性,帶領學生一窺曲面建築的有趣及奧秘。 期盼透過課程讓學生體驗建築之美,並在挑戰中了解力的傳遞作用。
以探索構成為主軸,希望能利用如壁磚圖案、地毯、桌椅等生活物品探索發現構成元素,進行觀察、檢視並比較構成差異,讓學生發現其實「構成」的可能性存在於日常生活。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學校位於台中港區,過去港區亦是各種編織線材的製造供應地,以「色彩與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運用海洋色彩與織物質感的整合編織出大海的美麗與哀愁。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