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食物混在一個大碗公裡;還會好吃嗎?吃午餐時把所有飯菜裝在一起,雖然方便却很難
享受到食物的原味。混雜在一起的食物不僅缺乏美感,更破壞食慾。
觀今宜鑑古;學生可以透過參觀故宮與故宮典藏資料系統來感受古人在飲食文化的積累與承
載美味器皿的質地。盛裝食物的食器與食物搭配的合宜性,往往被忽略是其最日常的美感養
成,這也是學生常抱怨午餐不美味的原因之一。那麼,是不是也能從他們的學習的生活空間
中做起,讓他們每天接觸到有美感的生活物件呢?吃午餐的器皿就成了一個切入點,幫孩子
塑造出良好的環境與食器,培養生活美感與品味。
袁枚在陏園食單中強調美食配美器;這也說明了食物與食器兩者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課程中,透過故宮的 OPEN DATA 專區中的線上博、教學資源區等孩子能對質感產生鑑別意
識。並達到材料質地呈現回應功能的想望。

美感預期成果

古語說:「美食不如美器」。材質是表達食器情境與美感的表現。質感讓餐具表現出不同的使用
價值。期待學生能在這幾堂課中,感受並理解操作單一材料來創造不同質感、體驗食器質感所
傳達出不同的質感温度(陶器充滿手作質感 木質給人樸實的感受 金屬給人現代感...);
讓食器的語意更為豐富。

教師課後省思

1. 實施期間遇到會考結束,也因疫情日益嚴重國三課提前遠距教學,導致原先規劃好的活動課程-點食成金無法實施,也因臨時停課學生的陶藝作品也在學校,無法帶回家完成此美感課程,未來要在會考前執行完課程。
2. 因作品完成若要上釉再窯燒,往返過程時間拖太長,因此在揑陶前解說陶與瓷的分辨以及什麼是柴燒?因時間關係大家的作品會以柴燒方式完成。
3. 線上博物館 3D 環境的展覽彌補了學生無法到現場觀看的小遺憾。學生對於藝術家的作品的觀察與理解會大大影響設計出來的成果,同時藝術家作品陶瓷器皿飲食日常的元素,從創作的視角轉換成使用的視角-食器就是要用得到,所以在觀看作品時就需要更多鋪陳,讓學生產生認同感,並在設計和創作上有更大的動機。
4.希望學生能透過漫步雲端-故宮&數位陶瓷博物館之旅認識藝術作品,同時融入器物的美感於生活中。學生的確能在觀察、設計與製作的歷程,對藝術作品的美感有所體會,但由於時間仍不足以做較深的觀察及理解,故各組施作的程度仍有極大的落差,對於美感的體會也較為粗糙,建議未來能將作品的觀察分析獨立作為一個單元,同時也不一定要以藝術家的作品做為審美的目標,也許可以就更生活化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