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課程以藍色和「PM25空氣指標對照表」的色彩認識作為課程計畫色彩發展重點。
利用立體紙盒創造質感包裝,提升與紙共舞的生活美感哲學與素養。
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
認識繪本故事常見排版與構成。
本課程建立「構成」基本概念與讓學生體會構成在攝影中的運用。
本課程讓學生了解排版中的字型、字距、留白、圖文大小等比例關係的重要性。
以景點為主題,調出該景點的五個記憶色彩,學生需加入形容詞,做為色調改變的方向,藉由互相猜想,加深地區色彩印象。
本課程希望透過空間的實體操作去感知比例微調中所帶來感官的回應。
質感(texture)指的是對象物(包含形象或物品)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生活中的各式物品都有質感,讓學生發現質感的運用。從美感電子書做出發,讓學生由大量圖片觀察質感的應用,關於質感意象的啟蒙教育,首先放在引領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開啟一扇體驗質感之美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理解不同質感給人的感受,實際觸摸不同物件的質感並且能敘述出質感的印象;最後讓學生欣賞具有質感意象的作...
「燭起結構」以自然界與生活中具結構條件之例子初步認識結構,如蜘蛛絲、葉脈、樹枝、雨傘、椅子、建築等例子,讓學生發現原來生活中能抵抗地心引力與力量的結構,並以鐵線與吸管練習一個小的結構,熟悉材料後開始設計結構挑戰任務----燭臺設計,燭台必須耐重、抗震與兼具美感,作品須作例設定,讓結構中比例的趣味開始出現在各組作品。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比較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差異,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然而當植物種類與數量增多時,多變的造型與色彩紛呈,容易產生雜亂缺乏整體感。運用木盒將各種植栽分門別類,藉著由簡入繁的排列組合,有效歸納整合盆栽,利用構成的美感概念組織多變的植物造型。
小小的新竹市中心,卻有著五個國定古蹟,密度極高,也是個新舊並陳的城市。希望能透過一系列建築色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現身邊環境的色彩,透過觀察與記錄,打開看見「美」的眼睛,開拓新的視野。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
九年級即將畢業之際,以黑白攝影視角觀察校園建築,作品影印後做幾何造型簡化,將建築簡化為幾何塊面,與天空的留白呈現構成畫面做成建築剪影。 帶著學生認識秩序、比例、構成的美感要素,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改變慣有的視覺經驗,創造新的身體尺度。美的基礎是整齊,以幾何分割作為的構成要素。
美感預期成果 1 生活美學:讓學生注意台灣一些生活美感上的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成效分析 優點: 1書包體驗活動,對於
美感預期成果 原始教案帶領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踏查、色彩比對分析
質地造就美感,單一質感能創造純粹的美感,質感在生活中卻常被忽略,在單元課程中,讓學生藉由探索生活周遭質感,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能明瞭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的差異,透過團隊合作一同思考討論並實行質感搭配的可能性,最後以居家生活物件,燈罩設計的質感來思考合宜設計如何落實於生活中。
希望學生能從生活中小小的事物開始感受,覺察和注意生活中的構成。 在本單元設計中,著重發現生活構成的美,所以在一開始的課程,先從探討生活物件入手。在我們生活的日常,到底是由哪些事物構成的?我們如何欣賞?
基於探討產品功能與使用對象的概念,引導同學運用身體的知覺,覺察比例美感的存在,進而讓生活中的美感比例現形,從身體比例-空間尺度-功能設計做美感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