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木枝製作日常用品,進而從削、磨之中,感受不同樹皮的感覺,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的樣貌,以及最流暢、最舒適的、最合手感的線條比例。
跨域社會(歷史/地理)與資訊科技,從學生認識、探索、走訪、感知的過程中建立自己對家鄉認識的自我觀點,進行家鄉生活私房地圖的導覽設計。
課程以安妮新聞第二期作為讀物,最後用漫畫或是逐格影片的形式呈現成果。
學習的重點在於,建構學生平面設計的基本概念,並運用畫面中所隱藏格線,規畫構圖中的物件位置。
以灰階排列擺放,讓學生依循構圖公式了解構成布局,並去繁從簡掌握植物的形態,以水彩與色鉛筆彩繪組合出合宜的構圖。
發現環境中的質感,探索公共藝術品各式材質的美感,並應用各式媒材表現自我意象,讓學生嘗試在木片,運用毛線、布料、種子、個人隨身筆盒,進行個人質感圖像構成創作。
校園是學生共同創造回憶的重要場所,為了讓孩子能更積極的去發現校園環境的美,並繪製出具有美感的校園「主題」地圖,透過製做校園五感地圖向全校師生展示校園之美。
本課程先從台東在地原住民文化介紹、重新開始摸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並透過逐一訪問部落耆老記憶中樹皮衣的製作技術,再利用樹皮特性研發出商品,提升樹皮的使用與價值。
以安妮新聞第四期溝通與傳播為本次單元的內容,從人權議題融入視覺藝術課程。
以具有排灣族特色的「族服」元素做為學習動機,從傳統服飾color code的認識和整理、色彩運用、色彩搭配、設計原理等方面,以「色彩」為學習主軸,並完成新舊融合的服裝設計。
以發現、探索、應用三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生從周圍環境中找尋色彩,並藉由色彩的介紹認識,讓學生得以掌握色彩,傳達心中所想。
從認識西方中世紀的彩色玻璃窗之美與中國窗花剪紙技巧,使用可行的實作方式,將兩者結合,引導學生在構圖上結合當地環境特色與色彩,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作品。
設計「飛針走線 板上釘釘」單元,讓學生發現材料質感,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質感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線和釘子,在六堂課裡建構自己的質感設計。
希望學生透過學習構成的概念,以「相片牆」為主題,整理在校三年的點滴,並能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透過引導,讓學生思考紙卡如何站立,並能和其他紙卡依序的構成組合,創造有秩序與美感、亦能承載重量的結構。
分組選擇有興趣閱讀的文章,經過分享、講述、給予回饋的過程,培養學生閱讀與表達素養。
透過觀察、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差異,建立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並能藉由體驗,察覺材料質地「合宜性」選擇的重要性。
以小型畫框的擺放與組合為主,透過不同尺寸標籤貼紙的構成操作,進階到畫框的擺設,期望學生可以將構成的美感運用於生活中。
引導學生分析校園環境色彩,書寫色彩和校園生活的記憶、情感文字,再讓環境色彩填滿卡紙剪影,形成獨一無二的明信片。
讓學生了解台灣鐵窗花的歷史,試著運用美感的構成原則設計窗花,透過實際操作,了解窗花工藝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