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在書法課之外比較少接觸傳統書畫的材料,能以乾、濕、濃、淡、焦表現墨色的質感。
本課程以「結構」構面為教學核心,從建築中的窗戶思考窗的功能及意義
本課程以手繪印花圖樣進行實驗,期望透過手繪印花設計讓學生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
美的實驗室_字構成、版構成(八下)|構造的光構成_色環拼接燈罩(九下)
了解書面排版需要從基礎辨別開始,以實際的操作為主要的設計方式
分組活動討論與個別作品完成,進行構成美感的單一重複、秩序構成、漸變韻律的組合
從「線」到「面」的觀察與實驗,學習了描述、分析、表達、理解質感初探步驟
以生活中的模矩設計實例,帶領學生觀察其中的秩序性、比例的運用、構成的美感
本次課程以花磚為主題,從基本的塊面分割練習開始,到單位形、二方/四方連續的實作
大到建築物構造體,小到原子筆、立可帶等,這些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和用到的構造物品。課程以「構造」為主軸,思考其構造美的要素有哪些,進而培養其自身的美感經驗。
從日常生活中紙張的種類和運用,瞭解平面紙張與包裝盒質感上的差異與功能上的合宜性。運用構成的方法,結合各種肌理和質感變化,盡情發揮表達審美的能力呈現質感之美。
構造是依功能需求,使用合宜的組構方式,讓設計想法落實,透過做中學的不斷操作,能依不同材料特性和功能需求,完成兼具美感的接合方式。
藉文章內容和文宣的分類、群組和位置關係配置的歷程,理解明確的主從關係
經由安妮新聞卡牌遊戲進行聲音表情的練習、劇本設計分組進行偶戲呈現。從中學習不同文化背景的偶戲特色。
透過學習單與水彩技法,刺激學生創造有機微生物的樣貌並創作一個想像的培養皿
透過薩提爾冰山理論、藝術家自畫像的認識,完成自己的自畫像創作
利用AR擴增實境軟體將手繪的寵物轉立體,並為設計的寵物選擇適合其生活的環境
了解冷暖色調及圖案所帶來的感覺,再利用臉卡引導表達當天的情緒感受
透過探索情緒的面相,著重圖案及色彩之間的關係,調配出色彩情緒圖。
在活動中,透過練習中循序漸進帶領學生發現構成,從探索學習到抽象的大量訊息不再是分解的文字,而是可以依照其內容理解成一個一個的幾何區塊,再依照每個區塊的輕重緩急、從屬關係安排在一整體之中。
色彩是我們對美感的第一印象,人們每天都生活在許多色彩之中,但卻很少停下來認真觀察色彩配置與其色彩相互間的關係;本次課程以觀察遊覽車色彩配置、及「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之影片為引導,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學習模式,探索校園建築、植栽等色彩配置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