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藉由觀察生活週遭的事物來探索美感,透過視覺、觸覺的描述分析,讓學生理解質感帶給他人的感受,幫助學生觸覺質感的再發現,亦啟發學生視覺質感的敏銳度。接著讓學生收集生活中隨處可見、體積小且易忽視的各種線材,分析線材構成、功能、用途與質感分類,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容易被隱藏、忽略的質感題材,只要留心便能理解質感的呈現與功能、特性、用途、使用對象、使用環境...等的關聯性。平凡且常見的紙材屬於面的質感,利用各式工具的剪、黏、切、割、磨、揉…等實驗,發現紙材再造質感與肌理變化,可以讓學生感受複合媒材的趣味與變化。從「線」到「面」的觀察與實驗,學習了描述、分析、表達、理解質感初探步驟後,再一次嘗試組織、連接各種線材與布面材料,構成符合個人特色的質感故事框。

美感預期

1. 學生能觀察生活中的質感並能說明自己的感官體驗。
2. 學生能分辨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間的異同。
3. 學生能探索材料質感及特性,思考合宜的表現方式。
4. 學生能理解注重細節、貼近需求、符合目的,才是追求美感的關鍵。

教師課後省思

收集線材時可多選擇較柔軟、較粗、不易斷裂之線材,太硬之線才會造成經線拉扯過緊,容易造成織框彎曲變形。粗線材編織較省時,也較容易看出編織花紋及技巧之變化。如果使用考卷或報紙作為線材,需先思考「如何呈現紙張文字特色?」、「如何將紙材改為線形材料」等。
雖然教師在上課示範幾種簡易的編織變化技巧,但多數學生仍習慣以平織技巧完成,未來如再進行相關課程,可加入色彩配置練習及增加線材收集的多元性。編織掛飾作品面積機雖小,但仍需花費較多時間實作,尤其是將成品卸除織框與穿上木棒時,需小動作操作的技巧,部分學生須花費更多時間。未來可考慮將成品直接設計為方形隔熱杯墊,可縮小成品面積及減少卸除織框的實作複雜性。
因時空及學生背景不同,線材收集多了一些不同的可能與發展,例如:因應防疫而出現的口罩切條及耳掛彈性繩成為編織線材、體育班學生因運動受傷之彈性繃帶、網球拍網繩、紅白藍的獎牌帶,此為集體有感且能共同收集之素材,未來可朝向主題性集體創作之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