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了解日常用品需要從基礎辨別開始。以實際的操作為主要的設計方式,進行對於生活當中熟悉的事物裡,建立要求的項目,產生有意識行為的概念。本次使用學生平時鉛筆盒中的物件,將物品依據色彩、尺寸、功能,作為分類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先以現成的透明塑膠盒,當作收納的練習對象,將文具放入合適的大小。
基礎複習後,使用色彩的KIT,分組活動,進行觀察與調配色彩,完成兩組色彩。製作色彩滾筒,將色彩塗於紙捲滾筒外的方形紙卷,3cm寬度的紙條,每條一個顏色彩的調色,將紙卷上分成三等份,就可以旋轉紙捲,作為配色的依據。
以在地的豆類食材(或有色彩的模擬食物),作為挑戰的目標,放置於透明瓶中,選擇相近的色膠帶,以配色滾筒作為依據,使用配色的概念,完成兩種感覺的包裝配色。

使用構成的KIT,分組活動討論與個別作品完成,進行構成美感的單一重複、秩序構成、漸變韻律的組合。以巧克力球設計為下午茶品的主要焦點圖片,加上文字對於巧克力球感覺的敘述,製作成圖與文字的方塊,點心品項設計中,建立兩個部份的練習。第一、單一密度的產生質感混和的經驗,從單一質材到混和質材的兩項小練習,第二、因材料特性與功能需立體的堆疊概念,在食材中則是挑戰材料與構成食物結構的關係,如何產生視覺美感的外部質感方式,與選擇材料混和的質感有關,由巧克力球材料的黏性可以跟學生討論,材料構成的大小產生的密度,再者,將材料放在球體上的過程,可以體驗與學習到施作的順序,也是會影響美感產生的設計過程。設計,整體、主從關係、大小不同面積成盤與擺放的狀態,再次應用上學期構成的概念。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學習到建立日常物件生活模組與測量方式。
2.能學習及發現美的感知顏色、統一與秩序的視覺美原則。
3.能通過設計限制與組合與模矩構成分割的能力。
4.學習到質感佈件排列美感的原理原則。
5.學習到質感美感連結經驗的應用。
6.學習到通過設計限制完成以質感與材料功效結合概念。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第一次設計後的製作,雖然充滿了學生對於味覺與觸覺的想像,因為發散型思考後的製作,比較多的實驗性也有一些不能達成的樣貌,像是把巧克力黏土直接撒上全部的焦鹽,材料因為融化而產生黏手的部分,或者是有很多材料想要放到球面上的位置,卻因為塊面較大的部分面積,會因此而互相疊壓,造成黏貼的面積不夠,容易掉落,比較容易覺得混亂與不容易掌控。這個部分應該要給予適當的耐心,容許犯錯或者他們也有些時候,進行很多其他的嘗試,也要發現好的部分,給予鼓勵。
第二次的修正製作,則有較多的同學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成功把材料放在球面上,再使用杯子來固定形狀,不使用手來沾黏材料的方式,大部分的同學都可以了解,材料的色彩選擇、分布樣貌與美感有很大的關係,善用美的原理原則,可以創造出較為原則性的實驗過程,限制了色彩,容易觀察到質感的狀態。這個部分,一定要給予設計限制,像是選擇材料的過程中,應該有色彩的限制,或者顆粒粗細大小的限制。
學生遇到的問題
比較困難的應該是不熟悉操作的材料,像是巧克力黏土,正像是國小的學生面對白膠是一樣。
設計圖樣的描繪,會花一些時間重新將資料整理得更好,修改的過程對於學生來說是很必要的,因為可以再次思考在團體討論的過程中,自己還沒有發表出來的想法,以及從團體討論中找到的靈感,可以形成更好的想法或者想不到的時候,也可以採取大家討論出來的物品,作為材料應用。
經過幾個班級的操作,第一次設計後的製作,雖然充滿了學生對於味覺與觸覺的想像,因為發散型思考後的製作,比較多的實驗性也有一些不能達成的樣貌,像是把巧克力黏土直接撒上全部的焦鹽,材料因為融化而產生黏手的部分,或者是有很多材料想要放到球面上的位置,卻因為塊面較大的部分面積,會因此而互相疊壓,造成黏貼的面積不夠,容易掉落,比較容易覺得混亂與不容易掌控。第二次的修正製作,則有較多的同學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成功把材料放在球面上,再使用杯子來固定形狀,不使用手來沾黏材料的方式。

未來的教學規劃
二次的修正製作,則有較多的同學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實驗,材料與感受的連結,才不會只是製作巧克力黏土球成為勞作課程,鼓勵學生練習成功把材料放在球面上,再使用杯子來固定形狀,不使用手來沾黏材料的方式,大部分的同學都可以了解,工具的重要性,也能夠創造良好的結果。材料的色彩選擇、分布樣貌與美感有很大的關係,善用美的原理原則,可以創造出較為原則性的實驗過程,限制了色彩,容易觀察到質感的狀態。
課程推廣參考
這個課程在桃園分享的美感教師研習當中,與美感老師們一起實作一次,它們也對剛開始的材料調配覺得並不複雜,口味不錯,也很適合學生實作,只是準備起來,第二次的材料較多(第一次為學生自備),需要一些備課時間與用具的採購。除了餐紙之外,像是玻璃杯、刮刀、餐盤都可以重複使用,這些用具,購買一次之後,都可以重覆再用,對於執行美感課程會花費較多的錢,是可以將這個成本攤平在多次實施的內容上,也可以跟家政教師一起合作,進行跨科目的合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