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引導學生進行觸覺「質感」練習,分辨粗細、軟硬與冷熱的感覺。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從生活環境中收集看到、接觸到各式質感肌理並做紀錄,藉此瞭解質感的特性、生活的關連性與時代的象徵。
從日常生活中紙張的種類和運用,瞭解平面紙張與包裝盒質感上的差異與功能上的合宜性。經由紙張剪、割、壓、撕、刮、刺…等練習,藉以瞭解質感的肌理特性。
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回收紙漿加上蒐集到的自然或人工質感肌理材料,製作出特殊的質感變化。將製作完成的紙質感造型,運用構成的方法,結合各種肌理和質感變化,盡情發揮表達審美的能力呈現質感之美。
介紹自己作品有哪些質感特性、符合哪些美的形式原理要素。這些質感素材表現可以運用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呈現對生活與環境美的欣賞力與敏感度。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對日常生活環境中的質感有感,瞭解其特性,並做出正確的判斷。
2. 能運用觸覺質感和視覺質感結合質感經驗,創造出質感獨特的美感意識。
3. 能察覺發現生活周遭質感之美,質感結合構成之美的形式,製作出合宜美感的形態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會將色彩名稱描述成視覺質感的一種,應該提醒學生把看到的物體材質所呈現色彩加上光澤、紋理、粗細、厚薄、透明度等多種外在的特性加以形容。
2. 在進行神秘箱體驗前,應該多一些質感的視覺引導,例如物件表面的紋理、特徵或是反光等特徵。
3. 在進行神秘箱觸覺體驗前,要叮嚀學生摸到甚麼不要講出來,以免影響其它同學作答。
4. 質感表現,如果只是畫輪廓能表現出物件的質感特色嗎?提醒學生應仔細觀察物件的紋理與整體特徵。
5. 多數學生沒有形容到冷、熱、涼、冰的感覺。
6. 校園質感蒐集一節課上不完,只能做到6張質感的採集,來不及貼。
7. 學生會分不清質感性質(粗細、軟硬、滑澀、暖涼、冷熱....),與材質的肌理、紋理特徵感覺的差異,教師必須加以解釋,並鼓勵學生多寫一些質感特性的敘述。
8.對於校園質感物件的名稱寫的不夠清楚,例如只寫樓梯,應該更明確指出是樓梯扶手上的磁磚,或是階梯的表面,還是上面的止滑條。美術教室外走廊,是指女兒牆壁面、欄杆或天花板。
9.學生在紙的質感表現,很多只用割和剪,可以鼓勵學生多嘗試其它方法。
10.學生一開始會用較具象的表現方式,例如將圖案或文字剪下直接貼上,應鼓勵學生多思考以抽象幾何去排列出獨特的質感表現。
11.對於裁切珍珠板部分學生比例抓不准且裁切不好,因此老師需另外準備一些裁好的讓學生使用。
12.少數學生攪拌石膏水時間太久會硬掉或是灌石膏時,或因膠帶沒黏好,石膏水漏很多出來,必須適時給予協助,教導學生處理解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