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以質感與構造構面為主,帶領學生設計創作異質相生永恆筆。
配合學校規劃「我的未來宣言」吊飾,以皮件製作帶入比例、色彩、質感教學。
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以各種各種材質來表現麻繩球的表面質感。
學生練習將班級特色簡化成特色圖標,以橡皮刻印後,運用構成原則轉印於手帕巾。
帶領學生發現校園的鋪面材質,觀察其紋路,理解質感在不同場域中如何適切運用。
以橡皮章版畫原理帶領學生創作圖樣設計,從中發現格線分割與構成方式。
學生觀察教室物件並描繪其外形,再加以變化造型,創作出另一個樣貌的圖像。
從生活可見的植栽,以手抄紙的方式,發現天然植物的質感與色彩。
帶領學生製作餐具,需留意握柄的胖瘦長短等比例問題及整體外型的視覺美感。
以構成練習→食譜分析→家常菜創作的三階段練習,從中歸納出構成的美感要素。
讓學生從半立體至立體的摺紙操作,學習到結構的美感及應用。
學生踏訪戲曲故事館,認識戲曲文化並設計編排手工書。
思考結構支撐與美感搭配性,並於學習單上描繪砌磚手法,最後製作小紅磚名片架。
利用點線面思考鐘面、指針與刻度的比例,並思考錶帶質感呈現,完成手錶作品。
欣賞蒙德里安畫作的構成,讓學生透過剪貼以水平與垂直的構成概念創作住宅建築立面設計。
學生走訪校園採集質感及蒐集十二色相環的色彩物件,最後自造完成立體造型燈飾。
以枯枝搭架,組成符合構造功能性又合乎美的平面構架,以麻、棉為材編織鋪面,完成自然材質對話之美。
以博物學觀察方法完成校園圖鑑,並與比例之眼結合,讓學生從實際穿搭驗證所學。
學生門牌訊息簡化為幾何圖形,利用切割的黑、灰、白色紙排列組合進行門牌構成。
從名片到微型教室布置,透過學習工具讓學生操作並體驗平面設計中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