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官田國中校園佔地5公頃,校園樹群成林,樹種多元,隨手可拾枯枝、落葉、種子、花瓣。季節性修剪或疏木,殘枝堆放成丘,有礙觀瞻,成為棘手校園環境問題。因應永續循環校園探索計畫四大面向:「資源碳循環」子項主體「可再生利用資源」盤點問題解決,設計本課程,以校園中可再生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美感創新課程主要材料,分別於上下學期進行構造、結構為主,綜合質感、比例、構成構面的操作練習,使學生覺知自然有機材料可再利用的可能性。

上學期課程設計,首先練習以枯枝搭架,組合出平面的幾何形及有機形構架,然後,從教師的備料中,選擇材料及工具,探索覺知符合構造功能性又合乎美的適切構造材及方法,至少完成三角形、圓形、梯形、有機形等平面構架。接著在此構架上,以麻、棉為材編織鋪面,完成自然材質對話之美,並展示於【110年官中校園藝術祭「日常特展」】。課程中,安排參訪台南藝術大學應用研究所編織組及材料系,使學生認識編織材料創作的類型、多元材料組合概念,藉由典範學習轉化,啟發學生處理自然材質的想像及成功經驗。期間教師適時提醒學生結合質感、比例的美感經驗,豐富材質之間的對話。

美感預期成果

  1. 美感基礎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脈絡,使學生動手操作提升學習動機,建立其成功經驗與自信心。
  2. 建構累積美感學習歷程,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探索、合作、提問、反思之問題解決能力。
  3. 藉由美感初體驗,知覺利用再生資源轉化為文創品或藝術品材料的可能性。
  4. 奠定學生美感素養,能發現校園環境美感問題,主動提出與環境共好。

教師課後省思

  • 關於樹枝搭接:

部分學生僅想到上下搭接樹枝,以繩子固定,似乎忘記教室課桌椅有卡準這件事。教師可適時提醒學注意課桌椅木板是如何搭接,引導學生使用工具在樹枝上鑿凹槽,以固定另一端樹枝,避免滑動。

  • 過去經驗參與:

有一學生,父親從事廚具組裝有關工作,過去假日會去幫忙,對於構造較有概念,使用鑽洞打入竹釘的構造方法,值得推廣。

  • 各校因地制宜,藉由美感初體驗,以在地材料主體,提升學生美感經驗與跨域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