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手工藝摺紙手法─「三角插」為概念,請小組應用插梢的模組構造方式,打造出不同款式且穩定性高的作品。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
讓學生選擇適當材質,考慮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進一步展現結構之美。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從結構與構成的體驗創作中,自然而然的發現美感,體會對美的感受力。
由馬祖地區閩東建築為出發,讓學生清楚認知家鄉建築之美與文化內涵,察覺閩東與閩南文化的差別,最後能實際動手操作完成作品,體驗先民胼手胝足辛勤奮鬥的精神。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
本次課程運用鐵絲及連接球將吸管組合起來,透過試驗撐起書本讓學生認識垂吊式和支撐式兩種力的傳遞特性,然後小組進行服裝及帽冠的製作,過程中了解身體尺度擴大身形,穿戴展示後比較美感與差異。
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體驗紙類、布類、繩類經過彎摺、重疊、卡榫、編織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增加其他功能的開發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在師法自然的結構中體驗其奧妙之處進而在生活中運用。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
從大自然與生活設計品學習結構材料的選擇與形式的配置。使⽤紙張以「折」版結構與「切」線結構……,讓平面的紙張透過形變產⽣空間與質性上的改變;體會一張紙新結構的承受力。
美感預期成果 1結構在自然界與日常生活當中無所不在,希望學
課程著重在解決向下墜的力,小組使用義大利麵與熱熔膠,設計一橫跨A到B的橋,透過測試,觀察力與抗力中所產生的美感。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引導學生關心環境議題,融入結構,思考創造具有美感且能對抗地心引力的乘載體。
利用自然界中的結構帶入主題,觀察樹木、葉脈、蜂窩、鳥窩等結構,再切入蜘蛛網的結構,使學生了解網狀結構的特性。利用木框與麻繩,融合不同的線材,使之具有美感可以承裝物品。
以生活物件及環境建築來觀察『結構』的組成,讓學生檢視公共環境中的『結構』存在樣式,對照非南島民族的結構差異性,進而,藉由竹筷、壓舌板、厚紙版、綁繩等多元的材料,做結構的支撐與空間練習。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利用窗花先讓學生透過解構圖案,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圖形,以及單純營造視覺美感效果的裝飾圖形,藉由教學活動實驗操作體驗結構支撐的力量,也帶領學生發現花窗結構虛實的美感。
透過「甜筒」承載器的設計來了解結構設計的力量及美感。
何謂結構?透做手做過程認識紙張,學生會用瓦楞紙製作卡榫、做出想要的造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