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讓學生透過「做中學」,理解自然與人造物中「結構」的概念,並發現結構所能產生的美感,繼而嘗試運用「結構」概念創作出富有美感的實用器物:

1. 藉由達文西的「木橋」、「圓頂建築結構理論」等實際搭建活動,讓學生理解「結構」與「方向」、「力學」的關聯。

2. 透過觀察師法自然的建築、器物設計案例,讓學生理解發現「自然」給予人類「結構之美」的啓發。

3. 實作任務「一個讓光與空氣流動的容器」--學生須思考燭火燃燒時的耐熱空間需求,並以有限數量的方型飛機木條為主要素材,設計出高於蠟燭高度、半開放性,且具燭台功能的結構體。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將會實踐結構設計中「實用」與「美感」的重要概念。

美感預期成果

1.能感受結構所展現的力量之美。

2.能透過問題解決,思考生活器物中的結構應用。

3.能嘗試創造符合實用的結構之美,並由此經驗培養對結構之美的認知與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1. 「結構」概念在國中美術課程並不常被單獨介紹,倒是在國二的「生活科技」課有所著墨,因此在設計結構美感課程時,可以調整於國二進行跨領域的學習,或是在課前調查學生相關學習經驗,調整課程難易程度。
  2. 累積正向的「美感視覺經驗」對學生的美感學習成效表現影響甚鉅,如何挑選出精簡而合宜的視覺案例,並善用「對照」、「聯想」等方式提示學生思考,加速學生的經驗累積,是教師的重要功課。
  3. 對國中生而言,抽象的「結構」及「美感」並不容易單透過講述而深層感受,課程實施時,縮短教師講述的份量,增加「合作學習」和「動手做」時間,鼓勵學生在操作中學習,在對話中思考,這樣的課堂氛圍,尤其對部分學習較無動力的國三學生很有幫助!
  4. 善用相似作品的「比較」,能使學生更易於感受結構美感的存在;例如在第三堂課活動完成後,學生可以很容易地透過各組相似成品的比較,自行歸納出因「比例」與「角度」等細節而展現視覺美感的優劣。
  5. 學生在最後一堂課的評選與建議活動中頗能展現自信與活力 :作品得到各組賞識的創作者也必須聽取同學對其作品的進一步建議;並思考同學的建議是否合理可行,進而為接受或否決建議進行陳述,這樣不思考「夠或不夠」的思辨對話對教師而言真是很動人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