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學期進行以結構為主的美感課程。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接觸到結構與力的用品,如:桌椅,但學生對於力與美的基礎並未深度理解。本次課程設計採用三種不同硬度的紙張單一材質,讓學生可以聚焦於單純的結構體,而選擇無需考慮不同材質間的構造關係。
課程先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學生先透過動手做,對結構與力有感知後,教師導入【美感電子書】中對結構的分析,讓學生印證所學所知。接著上網查詢具承載重物的生活用品,分析結構組合方式,使用數張紙練習在不用任何黏著劑,嘗試各種摺、卡榫等將數張紙片合在一起,藉著透過塑膠球測驗紙容器承載結構。最後任務則完成「能盛裝、能展示六顆柳丁的紙容器」,站得穩、站得好,保持重力的平衡就是結構要探討的重點,穩定感帶給我們的是愉悅安全的美感。
評量策略與工具:因為結構和功能有關,課程著重機能美學;且每位學生所完成的物件功能需求不同,因此評量分成兩層次:基本要求需符合功能性、進階要求需符合機能美學(結合功能與形式美感原理)。學生透過觀摩、發表、自評與他評等方式評量,學生將會發現「美又好用的東西必有關於結構的努力」。

美感預期成果

結構是跟「用」有關的議題,物品使用方式決定其造型需求,結構透過材料的特質和形式巧妙取的最適切力學平衡。

在結構練習中不教力學知識,透過實驗感受結構和造型的關係,藉由調整生活物件的造型找出最適切結構關係,期待學生在日常中開始發覺結構產生的純粹美感。進而開啟美學討論,怎麼樣的結構更美?為什麼這個結構很美?也許跟比例有關,也許跟質感有關…..當綜合性思考開始,便進入美學討論。學生對物品的認識從「用起來」觀察其形式,基於此,在自己與物品相處時能進行評估、客觀討論,開始認識產生情感,對生活物件踏出審美第一步。

 

教師課後省思

  1. 結構美感對多數學生較為生疏;《美感入門》結構篇五分鐘影片中將概念結構概念與重點完整呈現,再輔以美感電子書整理影片摘要,便能很快讓學生掌握重點,對於六節課的進程很有助益,老師可善用美感線上資源。
  2. 一開始學生追求速度快,放得多,於是常見的方型紙盒便出現了。因此條件的說明限制逐漸增加,引導學生朝不黏貼或最少的黏貼及美感等自我挑戰邁進。
  3. 限制越多,成果越令人驚艷:時間、材料、承重重量、美感.....等要求越多,學生被激發出來的可能性也越多樣,願意自我要求的會選擇困難的路走,產出令人激賞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