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結構是與「用」有關的議題,牽涉的範圍廣泛,在建築上既兼顧力學又要考慮到材料科學,更要兼顧美觀。然而在日常生活上,我們要兼具美感又堅固耐用的物件,必須要經過考量預測試通過的結構才能使用。這個構面在美術教育裡較少被提出來當作教學的主題,但卻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小到杯碗瓢盆,大到建築橋樑,都與之相關,透過六周體驗活動,希望讓學生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重要。因此藉由美感工具書裡的材料包,讓學生體驗組合成器皿、思考重量對於結構的改變 ;思考不同材質對於結構會有的改變 ;對於均衡的結構設計有所體認,體驗紙類、布類、繩類經過彎摺、重疊、卡榫、編織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增加其他功能的開發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在師法自然的結構中體驗其奧妙之處進而在生活中運用。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對於美感的發現–探索–創作的比例約為60%–25%–15%
  2. 讓學生學會觀察自然界的植物生物
  3. 體驗「結構」構面再生湖中出現的各式樣貌
  4. 體驗「平衡穩定」在生活中出現的狀態
  5. 學生對於結構、比例、構造等美感素養能有覺知
  6. 學生在生活中對於應用結構構面美感的事物能有體認,並有分析、思考、探索的能力
  7. 學生能覺察自我並與美感素養結合,感受自己與美並存
  8. 學生可以蒐集資料及分類,並能簡單敘述
  9. 學生不吝展現自己的作品,並能發表意見

教師課後省思

從結構切入教學對於學生來說,有點抽象,利用「美感體驗工具書」的手做讓學生了解功能與結構的關係,效果很好,若只是使用一般事務用的A4紙張會容易破裂,因此尋找到了彩色的圖畫紙可以影印型版讓學生使用,不只厚度增加,也可以增加趣味性。

上編織課程之前,與家政老師共備,才稍微明瞭編織的結構,經緯線的走向,是彼此交織,還是打結成結構,都是學問。提把的功能、乘載重量的功能、包覆的結構…這些都是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結構是個讓學生很有興趣的主題,但這次施作使用較細的線材當作材料,數量也較多,學生花較多的時間裁剪, 打平結與其變化的編織也很花時間,延伸課程的時間也相對拉長。

未來若在做結構課程可以考慮製作較大型的編織,使用粗的繩子來施作,或許可以減少一些時間 。不過現在多樣性速成的課程裡,有一些讓學生靜下來磨磨耐性的手作課也不錯,只是要與家政老師或童軍老師達成共識,才不會有重複類似課程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