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課程中將安排三階段的實作練習:首先透過承載力的試驗,找出理想的支撐點,型塑具美感的穩定結構,並透過材料的逐次減少,讓學生在建構過程中覺察何謂最合宜的結構型態;其次是透過挑戰地心引力的過程,學習強化與削弱結構的支撐點,能體察結構穩定平衡的關鍵;最後將運用上述所習得之結構經驗,設計一款個人書桌專屬飲料架,以便解決鋁箔包飲料隨地(桌)放置,造成環境雜亂或傾倒溢出的問題。
學生將會在學習過程中,藉由小組的腦力激盪與多方挑戰,提升對日常結構的敏感度,並且能有效地判斷結構的合宜性,對理想結構的表現更具信心。而課程所規劃的鋁箔包飲料架設計,更能使課程的推展落實到現實生活的需求面上,透過動手操作的歷程,去體察結構之必要性,同時為日常的美感素養紮根。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感受材料不足與過多時的創作壓力,而覺察何謂合宜的結構。
  2. 能發現最適宜的結構支撐點並習得穩定結構的技巧。
  3. 能運用結構設計,讓合宜的材料配置達成乘載任務。
  4. 能了解結構與生活的連結與重要性。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於課程的反應普遍良好,相較於傳統的繪畫課程,這六堂課對他們而言像是在挑戰任務,尤其在嘗試利用鋁線來綑紮扭綁的過程,往往容易激起男同學們喜好闖關挑戰的企圖心,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經常可見平時對於美術課不太有動力的國中男孩,卻在這六堂課中展現難得一見的專注力與好奇心,而在完成老師所指定的任務時,成就感與滿足溢於言表。
  2. 鋁箔包飲料是國中生下課10分鐘的日常重心,因此本次課程在引起學習動機的部分,幾乎是毫不費力。當學生們知道美術課將嘗試動手創作一個鋁箔包飲料架時,就開始七嘴八舌講出一堆歪理或鬼點子,這就是讓他們躍躍欲試的起因。當然課程設計仍有本身的限制與規範須遵循,但是這種跳脫框架的思維與無界限的討論發表,確實能為課程添增不少學習樂趣。
  3. 本次實驗課程中鋁線尺寸的粗細,是由教師統一制定。但在第四堂課開始的實作過程中,教師有發現學生對於鋁線粗細的需求是各有不同的。坦若能在第四堂課之後的實作階段,提供更多不同粗細尺寸的鋁線供學生作選擇的話,相信他們在創作的過程會更加得心應手,完成品也會更加分。故建議這項教學觀察可作為日後施作本美感課程的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