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校本課程,以「社區環境」為主題,視覺藝術著重「社區街道美感」。學生訪查街道後,整理三組照片(美感、差一點美、醜),分析美醜原因並發表。比較歐美、日本與台灣建築,提升美感和公民素養。透過VR認識華山建築美,理解街道美感來自統一與多樣性。學生討論街道美感要素,利用建築立面圖創作,運用點、線、面、形狀、比例、色彩等元素,營造視覺秩序和諧之美。
「學習歷程」是重要資料,影響大學入學審查。設計封面、自傳、編排內容、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課題。透過校園攝影觀察物件構成位置、比較部分與整體關係。討論與分析色彩,歸納構成美感要素、比例、色系和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的平面設計。
本課程設計從「積木」的概念出發,和光量創客教學機構合作,邀請雲林的創客教育專家帶迷你智能車床到校,指導製作可隨意更換、增減身體與四肢尺寸的百變木頭機器人和免按木質自動鉛筆。
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並以新媒體 VR/AR 做技術初探,整合美感社群學習資源,使「美感與生活」、「美感與設計」、「美感與新媒體技術運用」三者依序相互銜接,轉化合宜教材運用。
引導學生觀察學校建築特色的囍字窗,通過轉化,製做成具比例美感的剪紙作品。
讓學生從認知「自我之美」出發,以色彩去聯想、身體姿勢去感知,眼睛去觀察、感受,思考和這個世界的聯緊,再用自己的領悟感知去創作一件代表自我的圖文海報。
運用校園探查的色彩知識,初步應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做不同色彩比例的實驗,進階轉化為創作「手織掛飾」的美感經驗。
盤中的食物色彩與構成練習熟悉之後再擴展周邊相關用品與擺設的設計規劃,使學生體會有系統及整體風格的美感概念。
引導學生發現碎形的自我相似性和排列數列的規律性,從藍染的紮染所呈現的圖像中讓學生去觀察與碎形的對應關係。
經過色彩的認識、美感色彩練習與基礎的比例與構成的認識與操作,將學習到的構面運用再野餐活動中並在教室裡及校園的環境場域展現及發表出來。
以「稻香米食饗宴」為題做整體美感經驗的分享和體驗,從轟米香的「聲音」連結到色彩、質感的對應,以及從米香的原味到過各種食材色彩、質感的包裹體驗連結到色彩、質感的對應。
”一秒帳”為拆解組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中開合收放的設計,發現包裝平面到立體之間的形成關係,觀察自然中收-放的組合案例,引導同學試驗並理解構造與機能的關係。
帶領學生實地踏查,分組紀錄廟宇彩繪作品比例,以紀錄片讓學生設計文創產品。
讓每個同學試著設計一個自己的店,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運用卡典西德、亞克力版以及導電油墨筆、以及 LED 燈焊接,讓學生們設計一間夢想街邊店。
分享異材質特性、結構、構造的關係,讓學生透過摺紙遊戲與紙材應用,經由實作的歷程強化結構與構造要素的方法,進行造型美感的對應關係,設計出簡約服衣作品,在材料上達到有美感的設計。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近年因為疫情, 用過即丟的紙口罩橫飛,環境也備受威脅,有感於給一次性口罩附予新生命的使命,特設計本課程。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理解基本設計的原理,透由生活觀察美感概念的學習,進而實際操作應用。
細心研究一種植物,查詢該種植物的相關資料,並搭配行動載具顯微鏡進行微見觀察, 將查詢資料彙整,以科學繪圖的方式製作植物圖鑑。再加入科學繪圖之植物圖鑑,進行圖文編排,將簡化之圖像貼於生活科技課中所製作之燈箱小屋,透過課程成果進行校園環境改造。
引導學生討論對商品(零食)包裝的關注度是否影響購物選擇?從中切入版面構成設計中色彩與造形的連動性,並著重「主從關係」與「組合模式」概念理解。
藉由前導課程學習到攝影的構圖技巧和光線的運用;將他拍到的這些畫面,編輯並加入文字,做成屬於自己個人高中生活紀錄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