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搭配校本課程,以「社區環境」為主題,視覺藝術的部分以「社區的街道美感」為關鍵的概念。學生在街道訪查後,歸納所蒐集三組照片 (覺得具有美感的、差一點就美的,以及醜的照片 ), 分析其美醜的原因,上台發表。並透過歐美與日本的建築與台灣建築的比較,提升學生的美感意識與公民素養。透過 roundme 平台,以 VR 的方式認識華山建築之美,進而引導學生理解街道的美感,來自於是否具備統一與協調的秩序,以及統一中的多樣性表現。學生經過討論後找出街道美感的要素,開始利用建築立面圖的創作,將點、線、面、形狀、比例、色彩等造型元素作有意義的視覺安排或佈置,讓建築立面呈現格線分割良好的視覺秩序體會構成和諧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美感觀察:街道踏查、招牌設計水溝蓋人孔蓋、消防栓建築立面,社區整體營造華山 1914。

  • 美感技術

美感技術:簡報製作、彩繪裁摺巧。

  • 美感概念
  1. 清潔、整齊秩序調和與變化等讓街道產生美感的要素。
  2. 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的美感。
  3. 發現建築立面中的比例關係,格線、材質與窗戶設計美感。
  4. 公民美學的素養,強調利他設計以促進社區整體環境好。
  • 其他美感目標

校本活動並融入科技與英語文、地理數學等跨域學習。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課程強調跨域的連結,並結合建築師進行雙語教學,擴展學生縱向歷史文化與橫向的國際視野,從生活出發,了解生活的環境,並思考街道的美感,以「社區共好」為主要理念,從環境覺察、探索、感受、認識其中的美後,嘗試以建築街景為題創作,並學習與他人互動、分享、溝通,創意發想,培養學生落實與生活中的素養。
  2. 為了提供學生多元的觀點,特地邀請兩位具建築師背景的外師,分享歐美、日本、韓國的街道建築與台灣建築的橫向比較討論,以提升學生的美感意識與公民素養,並引導學生體驗建築的構成,帶出建築師所需要的能力。此部分教學透過雙語的實施,讓學生以英語文作為溝通的工具,在藝術教育本質的課程設計下,融入雙語教學。
  3. 本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考,以生活為場域,引導學生蒐集資料、小組討論並創作,每一堂課皆強調學習策略的使用,讓學生不僅學會學習,且喜歡學習。跨域的部分,不僅結合社會領域,進行雙語教學,且以數位學習方式與學生互動,記錄學生學習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