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學期進度,在具備基本色彩學基礎下,並瞭解自身文化的色彩意涵,進而開始嘗試以「塊面畫作」設計明信片。
⼤⾺賽克計畫--從校園出發前往台灣各地的採⼟鑲嵌計畫
新教學大樓動工已經半年。建築本體動工之前,進度仍停留在挖掘地基階段。上學期的建築藍圖應用,發展為街屋立面的寫生。
生活中除了家以外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就是學校。學校與學生彼此的關係就像是第二個家。因此本課程活動將從環境中找尋題材,喚醒學生對色彩之感受、對生活環境的探索。
『你覺得大稻埕是什麼顏色?』從迪化街水果乾的色彩調查開始。透過對食物水果乾色彩的觀察,以色票來對應與擷取顏色,是把日常食物像素化的一套編碼動作,學生可以將水果乾色彩從中萃取出的各個單一顏色之後,再排序成連續的色階,將極簡化的顏色操作,轉變為色彩美感體驗。讓色彩同時豐富學生對於味道與在地記憶的領域。
讓學生對色彩屬性有更深理解後,以自身族群文化顏色分析並製作色票,藉由色彩比重配置,體會色彩予人的各式感受。
色彩常常是你我對於事物所建立的第一印象,新生剛入學,校園是個陌生的環境,此課程將以一個新生對新入國中的第一印象開始,開啟蒐集校園的色彩印象歷程。
花現色彩單元將從插花、容器、背景的三方面的色彩配置來作色彩的量感配置,再接著進入對比色與調和色的組合。
以布料作為編織媒材,讓學生運用配色原則,學習顏色搭配的適當比例。
從自身作息時間轉換成色彩,再將時間顏色及長短製作至黃金比例大小的紙張上,讓學生了解色彩的溫度與感受。
使用蝶豆花加入酸性果汁及白色、彩色汽水等做調色,讓學生發現色彩變化,再用石蕊試紙實測飲料酸鹼值,精確的調出想要的顏色。
以色彩為引導,引領學生發掘環境色彩的調和性,並且蒐集學校的代表顏色。
結合明湖國中本學年的課程規劃,在引導學生設計「學生圖像」的安排下,以美感教育融入課程設計。
取樣了2018全台灣空氣污染指數紋樣,帶大家看見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模樣,將空氣品質指標轉換為分級色彩及紋樣,讓大家更直接明確瞭解空氣的污染現況和色系的意義。
藉由安潔莉卡達斯將膚色化為色票編號計畫的「緣由與動機」與「紅男綠女」的服裝搭配練習,讓學生擯棄歧視與成見,讓色彩回歸最純粹的美感層面。
透過調色實做操作,反推論出調色的原理原則,做出專屬於學生自己的色彩。
運用色票剪貼,藉由配色分析與練習,進行「作業本封面配色」,思考色彩間的要素與協調性。
讓同學以色彩自我介紹,觀察分析使用色彩的習慣,完成個人特質色彩→色彩組合代表的個人色彩名片。
經由觀察環境色彩的操作過程中,讓學生發現體會色彩跟環境的關係。
本課程以校園為出發點,透過校園探索活動引導從周遭環境景物探索色彩的組成,並結合將動物、昆蟲隱身在校園中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探索色彩的變化。
容器的顏色是否影響食物的味道?讓學生觀察與體驗味道與顏色之間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