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校學生在選擇班服色彩上,總拘限於黑色;班際籃球賽時,班服無法發揮色彩的功能;本課程藉由分析、組合熟悉的生活域裡的繪畫和攝影作品上的色彩,擴展學生感受色彩的能力,並實地觀察環境中色彩使用的案例,思考其合宜度,建立解決色彩問題的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學習、體驗到色彩的知識。
2. 學生能利用科技使用色彩。
3. 學生能建立解決色彩問題的能力。
4. 學生能將學習歷程和成果發表在網路。
5. 學生能將學習到的色彩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案例。

教師課後省思

經過深思數個月,考慮本校學生對色彩數量的記憶庫薄弱,對色彩的想像缺乏,因此在執行教案前,我決定修正成借重電腦設備來完成此課程,讓學生能增加接觸的色彩數量,也藉由電腦色彩的精準度,讓學生更精準地觀察色彩屬性變化。於是我花了數個月,了解、預備學校能執行這個課程的軟體,並製作學生可以套用的檔案。這期間,也遭遇學校電腦無法安裝原來學校就有的舊版繪圖軟體,或現用電腦容量無法再安裝新軟體等窘境,最後我採用線上免費軟體完成活動1-5的課程,這樣又重新製作學生可以套用的檔案…,耗費了5、6個月。

這次的課程,我利用google classroom做預備課程,才發現由於都習於滑手機,學生竟然都不會類word操作。剛開始學習時,學生不習慣,哀叫:”電腦好笨”,很快就習慣且加速完成。學生在預備課程裡,建立學習的次序。預備課程的內容與課本一致,似有枯燥之嫌,但對於不太接觸美的知識的本校學生來說,是接下來六堂課必要的根基。

在接下來六堂美感實驗課程裡,也發生種種我未預想到的驚喜,例如在活動1,待學生一一調出繪畫作品之該色群後,才驚覺原來該作品所使用的色群竟是馬卡龍系列色彩,使人驚奇、喜悅。而活動1,讓學生擱置自己既有的色彩偏好,嘗試調出藝術或攝影作品的色彩,擴張學生的色彩庫---這樣的意圖,完全達標。另外,學生也確實分析了配色中的主色、輔助色、調和色、表現色(點睛色)、和配色的整體效果。

活動2的色彩的實驗,讓學生更了解色相、明度、彩度是如何的變化,以及更加清楚HSL系統。在這個實驗中,有位學生做了S加10的實驗後,整個色板呈現出更紅的飽和效果,很像暖紅系列的眼影組合,很美。

活動3,是將活動1的色板做色彩透明覆蓋的實驗,選擇色板內的任一個顏色,或色板以外的任一個顏色,做"相乘"的覆蓋效果,整個色板的色彩因被同一個顏色透明覆蓋而變化,呈現出因這個顏色而起了統一的效果。這個實驗,讓學生感到驚奇。有位學生很興奮他的色板變成了亞馬遜雨林的色彩。

活動4,是在做活動3色彩透明覆蓋的實驗時,保留色板內的幾個顏色,通常是表現色(點睛色),或面積較小的數個顏色,使得整個色板的色彩雖被某一個顏色透明覆蓋,呈現出色彩統一的效果,但這數個顏色保有原來的個性,就成為視覺的焦點。這個實驗,讓學生思考如何選擇、製造、增強焦點色彩(表現色、點睛色)。

活動5,是讓學生為學校的正門/西面向做新的色彩規劃。我預先畫好了個繪圖檔案,讓學生可以下載並上色。至於活動6上傳至GOOGLE MAP,尚未完成。

由於學生程度差異大,加上首次學習google app、pixlr、sway,學生進度差距大。有三個七年級的班級,我另挪用了非美術課來進行此美感實驗課程,這三個班級能夠完成進度,其他班級則還需要更多時間。就完成的部分,我很滿意這次美感實驗課程的成果。限於經費,僅補助4個班級製作班服設計,1個八年級班級,3個七年級班級。各班在選擇底色時仍是以黑色為首選,悖離我設計此課程的初衷,最後在分析過往學長姐設計班服的案例和說服下,其中兩個班級仍是選擇底色黑色的T恤,還是有受限於個人喜好的因素,但另外兩個班選擇在本校尚未出現的色彩,其中702班的用色更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