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一則臺灣街道招牌設計的新聞,裡面提到了招牌的色彩搭配、造型與周遭環境的融合性。這些招牌是否達到了宣傳的效果?這些招牌又是否美觀?將讓學生分組收集各國招牌與討論。認識國際上不同國家的街道景觀後,請學生們來認識自己所處的臺北街景,讓同學們從中觀察變電箱與街道的關係,接著觀察校園,找出校園中的基本色彩有哪些,並試著練習用調色,調出學校的基本色和校園中的色彩。

由蒐集不同國家招牌、了解臺北街頭變電箱改造計畫、觀察校園中色彩與調色練習,從中教導學生更加了解色彩的屬性、色彩與秩序…的關係。最後讓學生運用身邊的物品,合作創作調和配色、對比配色、雜亂配色的小作品,並讓其彼此欣賞與互評,給予不同的看法。

美感預期成果

每個人一睜開眼睛就看到許多的色彩,而學生每天在學校活動的時間也要10-11小時,所以校園的色彩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這次選擇的主題是「色彩」,並且帶學生從「城市的色彩」到「校園的色彩」到「生活周遭的色彩」做討論、觀察與創作,就是希望協助學生能夠從其切身相關的場域而感受到色彩的重要,也期望學生能在這堂色彩課程,學會如何調色的技巧、能觀察生活周遭的色彩、能知道色彩的屬性與特色並完成調和或對比的色彩搭配,進而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由此感受到美感,也因此也開始在乎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好像比較少用分組來查閱資料,或是教師給的主題不夠明確,所以一開始的時間掌控不好。PPT的製作比較掌握不到重點,但可以慢慢引導學生從色彩、招牌、與整體環境的重要性來思考,學生則漸入佳境。
  2. 在《色彩的秩序》一開始,原本是由教師收集各國招牌以講授的方式教學,但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改成分組收集資料並上台報告,雖然效果很好,但卻花了兩節課的時間,壓縮到後面的課程。未來仍可由教師製作簡報,請學生以學習單的方式討論,也可達到教學目標。
  3. 由於美術課是單堂課,每位同學要在一節課調出5種顏色,又要整理收拾調色用具,所以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也壓縮到後面課程。未來可改為調出1-2色即可,每組色彩不要重複,也能符合教學內容。
  4. 未來的教學規劃要注意課程的份量,內容太多會將課堂時間拉長。另外,在校園色彩的討論上可以讓學生多做討論,和同學一起找出校園的主色和輔色,也可以讓同學試著改變校園色彩,讓美感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