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美感實驗課程的「構成」KIT練習版面的層次編排,以校內的園遊會文宣設計進行完整的版面設計。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比例
引導學生探索情感空間,設計出黑白無字立體繪本,透過三個微小物件構築一個反映內心平靜與安全感的空間。
帶領學生探索餐桌擺盤設計中的美感、色彩與構成藝術,將日常的用餐經驗轉化為創意實踐。
透過了解道路設計的基本要素,強調安全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性,將設計圖進行3D實體模型實作。
課程以「貝塚、解剖、花卉、海洋歷史」為主軸,以拼貼藝術探索高雄海洋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交織與象徵性。
藉由各國到澎湖在地飲食文化的介紹,運用立體黏土與矽膠翻模,讓學生呈現節慶食物的特色。
從比例著手,理解設計需貼近使用者經驗,運用描圖紙呈現防災包內的收納構成。
從樹木到樹枝筆、質感與比例關係探討,帶領學生去體會「枝椏所呈現的比例之美」。
課程以廁所識別LOGO做為出發,結合性別平等議題,引導學生認識LOGO設計與美的形式原理,經由小組討論、發表強化學習。
以閱讀引導,讓學生了解窗在用與美之間的多樣選擇,利用透明壓克力片及仿材質紙張創作窗景設計。
讓學生實地走訪認識集集歷史與產業植物永續利用價值與創新,透過「美力」了解永續環保的重要性。
探索光影參數,結合自然科學,從感受、分析到創作場景。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來取材 ,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容器包裝使用
以相機為工具、以鏡頭為眼睛,學習善用智慧型手機攝影的功能。
本課程將從 SDG12 「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與「永續城鄉」的另一端光譜出發—宜蘭汙水處理廠的污泥「材料化」再利用與可口可樂研發再生利用的包材案例,讓學生思考如何透過自製器皿的設計行動支持更美好的未來。
透過植物採集排列觀察出植物造型與環境氣候的關係,並加入自我對植物形色的觀察,引導自我感受的抒發。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學校位於農業小鄉村,週邊有三面被稻田包圍,希望透過課程設計任務行動引導學生觀察周遭自然,認知守護乾淨水資源對農村產業的重要性,並學習色彩搭組成與變化。
從畢氏定理入手,結合學生已經會的色彩概念,練習用粉筆在校園地板上繪製一棵彩色的畢氏樹。
用「設計思考」和「回收在利用」的概念,在生活中實踐「美感」與「地球永續發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