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鏤空、折壓、卡榫組合等方式改造紙捲筒的結構,賦予其功能性,並探討平衡穩定與比例均衡等美感層面的問題。
強化學生對色彩與環境的美感和諧認知,以司令台旁看台的色彩改造試驗出和諧的環境配色關係。
小福在一次受傷意外後體會到生活中種種不便利,便攜手相同處境的同學─小蛙,開始對身障者進行行動研究,以美的角度尊重並關懷他人,實踐友善空間計畫!
透過實際觀察、觸摸、操作、比較,提高學生對生活質感與美感的感知力。
發現美好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或人為構造之美,反思 人與空間、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 。
請學生從討論鞋底圖案的比例設計,觀察其共通性及差異性,以及運動效能上的功能性。
從自身日常事物去探索色彩,認識濁色系的配色方式並發現色彩搭配合宜性的重要。
透過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
本課程為色彩構面之美感通識設計,透過課程建立學生色彩之觀察能力,提升學生對於生活美感之感受
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的結構體。
桃園在地課程作為發展基礎,「食農教育」在發展課程時,美感課程以色彩視覺發覺辨別的配色能力為學習目標,認識自然物的色與自然物產生的食用色為條件。實際製成的物品,也以米食與豆類為主,以基本幾何的造型,減少造型的種類,專注在色彩的配色與分辨感受。
色彩是視覺型式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一般學生因個人過去的媒體經驗(例如視覺對比強烈的手遊、制式化人物風格的動漫、色彩鮮艷的雜誌廣告等),使得高中生對於自然美感(肌理、色彩、結構等)容易忽略,視覺敏銳度漸趨薄弱。本課程期待藉由重新尋找並蒐集生活中的質感變化,配合遊戲式的活動來提醒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質感趣味。
讓學生思考平面構成在平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見?藉此掌握學生對於構成的基本認知程度。介紹「平面設計的形狀」主題展覽(106/12/30(六) ~ 107/ 4/1(台北設計館概念區/松山文創園區)概念及作品,以視覺圖像引發學生思考構成的美感面向。並利用美感入門影片〈構成〉中設計師的訪談及作品示例做為對照應證。
服飾色彩會給初次見面的人帶來不同的第一印象,且不同服飾質感、比例的運用,也都與之息息相關。希望能透過一系列服飾色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現身邊的色彩,透過觀察與記錄,打開看見「美」的眼睛,開拓新的視野。
以台灣的傳統花磚美學發想台灣傳統美學的文化傳承之歷史意義。美感學習不只是抽象的情感形容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故將台灣傳統花磚圖騰的四方連續與二方連續之數理概念,配合七年級部編課本之核心概念-美的原理,運用至色紙與色彩構成的版面練習當中,進而發現構成元素的美感。
先由平面比例分割開始,接續直向比例分割的觀察和紀錄,藉由操作中不斷調整,覺察物件本身比例分配關係的多種組合會產生不同樣貌,這其中也會產生影響比例配置的因素思考。最後,以打造懸掛式瓶狀吊缽美,從線繩選擇到考量牢固、美感、拉力、平衡,或用纏、繞、綁其它方式,體驗直向比例配置的美感呈現。期望學生能將經歷之比例感受落實於生活。
本單元以「發現與感知色彩」、「重現色彩」、「以色彩為題」、「色彩悄悄話」四項子題進行。
啟發學生視覺對於色彩的反應,發現生活環境色彩的差異,並運用體驗與實作將校園周圍的色彩分析搭配,將色彩留置於教室窗戶上讓色彩進入生活當中,並讓色彩搭配融入學生生活經驗。
課程設計設定由學生一成不變的生活出發,家裡為起點,亦是終點,試著為自己規劃一個一日遊旅遊探索路線,期在穿越大街小巷的旅行中注入多一點有溫度的想像,讓習以為常的場景,因為稍稍停下腳步品味和觀察,熟悉的景致中也會透出陌生的細節而有不同風情產生,至終能開始注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