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所有的物體都有各自的材質,加上時間的醞釀,佐以天氣、溫度、人為使用而成就不同表情。
首先第一堂課從生活中的物品討論材質、質感的異同,並在校園中進行質感限時尋寶競賽。第二、三堂課:錫錫相印 以鑄造翻模的技術,將校園尋寶所得與家中帶來的質感物件重新組合,創作質感小擺飾。第四、五堂課進行第二次錫鑄造,但須做出與上一堂課相異的質感,以做出「同材質但不同質感」為目標。最後於第六堂課成果發表、心得分享、鑄造技術檢討。期待於這六堂課中,從材質、質感的發現與認識,進而提升眾人的品味(欣賞與應用「質感」的另一層次)。
礙於課程時間限制,本單元先進行單一材質上不同質感製作的練習。至於不同材質不同質感搭配練習,則可列為後續課程規劃項目考量。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為「質感玩金術」之延伸。

1.透過討論與蒐集活動,學生能夠體察到許多平日未注意到的質感
2.開啟審美之眼,能夠欣賞、接納更多樣的質感,或許以前並不認為他們是美的。
3.認識金屬錫的特性、認識翻模鑄造技術
4.透過錫錫相印的活動,學習將生活中常見的質感重組轉化為可欣賞的造型。
5.在前回執行過程中,能夠確實創作focus在質感創作上的學生大概只佔了全部的25%,其餘大多沈迷在新奇的鑄造體驗當中,所以這次修正為兩次鑄造機會,讓同學除了第一回的體驗之外,還可以有第二次的進一步實驗(創作不一樣的質感)。
6.期待透過這次的質感教學,可以開啟學生不一樣的欣賞方式,成為培養個人品味的基石。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的教案設計,是基於「107-1質感玩金術」修改而來,為了讓學生專注在質感創作而設定規定先使用紙板,但於此衍生另一個問題:在紙板上刻劃肌理進而鑄造,這樣算是質感創作嗎?這似乎又回到的最初的名詞界定:材質、肌理與質感。

經由本次教學的操作,我對於質感的體認大概如下:

構成質感的要素:綜合材質、肌理、紋路,以構成視覺上的觸感。
在此期間,正巧於某間新落成的餐廳用餐,舉頭望見嶄新的石材牆面在投射燈的照射下顯得變化多端,即便是同一種材質製成的,但因摻雜了數種不同的打磨方式而顯得質感豐富,是的,有粗糙的、柔軟的、尖銳的「質感」,以及高貴的「品質感」。

我想,這次的單元還是成立的,如果還有3.0的話,我會讓課程至少連兩節,多次鑄造機會,其一使用紙板製模,其二開放天馬行空的製模方式,其三加入實用的功能,例如別針等飾物,還要再加上異材質的搭配(例如小珠子、礦石),裨能成為更完整的質感探索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