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南部天氣炎熱,樹木為學生提供了乘涼庇蔭之處,但多數學生對於校內樹木一無所知,也未曾在休憩之餘去感受樹木的美。本教案參考南區黃珮綺教師與張銘修教師所開發的課程,以學生接觸最久的校園為主要環境,主題設定校園中的常見樹木。從樹枝的長、短、粗、細感受美感比例。再從校園修剪的廢棄樹枝中挑選素材,在取捨之中,截取一段視覺感受最佳,並符合手感線條的比例的枝材。除此之外,一截樹枝由未經處理的粗糙樹皮,到處理過的光滑表面,同一種材質卻有著不同的質感與色彩。希望透過本案,除了讓學生體驗樹枝的比例、質感、色彩之美,也結合生物與環境教育,能讓學生對於環境保護更加重視。希望本課程讓學生放慢腳步,用心感受「天然木頭」的比例、質感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本教案參考嘉義市立南興國中黃珮綺教師與嘉義市立玉山國中張銘修教師開發的「樹筆・美比」課程。

原教案

1. 發現生活周遭的事物比例的關係,適當的比例可以呈現美感。
2. 器物合乎人體工學,可以讓使用者感到舒適,但線條變化、大小組合適當,才能呈現比例的美。從樹木到樹枝筆的比例關係的探討,進而關注到各種組合關係中,是否有合乎比例之美。
3. 以後在觀看事物時,不再只看到顏色,還會看到組合關係中比例的美感。

教學期待

1. 學生能了解並描述比例、質感與美感之間的關係。
2. 學生能了解並描述比例、質感與使用需求之間的關係。
3. 學生能了解大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建立愛物、惜物觀念以及提高環保意識。
4. 學生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表達及反思討論。

教師課後省思

1. 觀察校園環境:
多數學生在忙碌的校園生活中,對於樹木花草並沒有太多特別感覺,每天忙著上課考試、聊天嬉鬧、體育競賽、社團活動…,鮮少停下腳步,認真觀察校園內的一草一木。本次課程讓學生找個樹蔭乘涼,靜下心觀察樹木,並將型態記錄下來,思考環境與人的關係,也請同學思考這些修剪下來的廢棄樹枝,若沒有用來做樹枝筆,將會何去何從?

2. 樹枝乾燥與保存:
樹枝所需的乾燥時間,視樹的品種、粗細程度而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一個多月,有的可能需要三個月以上,因此事先準備材料的工作非常重要。而樹枝乾燥後放置過久,又未能妥善保存時,可能會有蛀木蟲入侵。蛀木蟲是一種難處理的害蟲(可能是粉蠹蟲、粉茶柱蟲、長蠹蟲以及天牛幼蟲),成年蛀木蟲會將卵產在木質物品、地板以及木材的裂縫中;一旦孵化,幼蟲(通常為奶白色,呈彎曲狀)會立刻鑽到木頭深處,確保不被發現。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它們都安全地待在木頭當中,蛀出隧道並以木材為食,有時表面雖然只有一個小洞,看似表皮完整,但裡面早已被鑽食一空;當幼蟲成熟,體型變大時,它們便會到木頭表面化蛹;成蟲可見於木材表面。受到蛀木蟲入侵的樹枝,我們可以看到表面有著邊緣工整的圓孔,像是用電鑽所鑽的小洞。而通常被蛀木蟲入侵的樹枝下方,就會看到類似木屑的粉塵堆積,這是因為成蟲蛀蝕造成,也就是蛀木蟲的糞便。所以收集完的樹枝,待乾燥後不宜久放,完成表面削皮打磨處理後,務必在木材表面,塗上護木漆或楊干漆來密封細孔、裂縫等,避免蛀木蟲卵產下。

3. 取捨與人生之間:
先前聽黃老師的分享,學生在整段樹枝的取捨之間,得觀其心,悟其性,成其形;也就是體驗到樹枝取捨的合宜性。取其合宜,捨其不宜;何謂宜?何謂不宜?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一段看似無用的木頭樹枝,經過了學生裁剪取捨,巧手加工後,變成了一支造形獨一無二的樹枝筆,若沒有「捨」,哪來「得」呢?可就老師自己的人生歷練,與學生分享。

4. 手作溫度的感動與差異化教學:
多數學生均無手工具的操作經驗,對於他們而言,使用板鋸、電鑽都是新鮮的初體驗,而每位學生對於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樹枝筆,都愛不釋手。平日繪畫能力不佳、在視覺藝術課程表現較弱的學生,透過手作的方式,發現自己也能將平凡無奇的樹枝作成藝術品般的樹枝筆,建立了成就感,也對美感課程保持正向肯定。許多學生的樹枝筆造形,都超乎我的想像,可能對國中生而言,特色的外型比握持的舒適性來得重要多了。此外,每個人花在切削樹枝、打磨造形上的時間不盡相同,對於課堂上無法如期完成或是動作慢的學生,我讓他們利用課外時間繼續製作。

5. 安全規定的重要性
電鑽、板鋸、大型美工刀,這些對學生來說,都是家長不希望他們接觸到的危險工具。其實工具本身沒有問題,重點是要用謹慎的態度、正確的操作。在工具使用前,我清楚且多次說明安全規定,並進行實際操作示範,但仍有學生拿到工具後,不知如何使用。可見得教師說明時,仍有學生不專心聽。後來除了說明外,另加錄製教師工具操作的特寫畫面,以影片搭配說明講解,效果明顯改善。

6. 結語
本教案主要參考南興國中黃珮綺老師的「樹筆・美比」教案。在課程中,學生學會了工具的使用;看見自然的美好;在過程中體驗了手作的溫暖,透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們了解到每一支筆代表著每一位同學都有著不同的個性與能力,最後每個人作出屬於自己、具有特色的環保樹枝筆,對學生而言,這是美感教育的課程作品,也是他們13歲的國中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