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美國設計教育家保羅‧蘭德:設計是什麼?設計是一種關係,一種比例。
想先帶學生,藉由發現生活中的比例美 → 物件與物件使用的調查與分析 → 生活小物比例配置練習三個階段任務練習,讓同學從任務中的討論與分享過程歸納出比例的美感關鍵要素─適當的物件比例。

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發現生活中可見的物件設計所符合的比例美感關鍵要素:分析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的物件尺寸,分析比例的美感關鍵要素在平面設計上的運用。透過生活小物的創作任務,強化國中階段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比例運用之經驗;結合環保的議題讓同學培養自發、互動、共好的美感情意。

美感預期成果

首先,老師很掙扎在前幾期這麼多優秀創意好玩的美感教學中,到底要選擇先給學生嘗試什麼?經過觀察「比例」可能是國中學生相較色彩較少接觸到的構面,對於不常動腦思考的同學,想給他們一些挑戰。藉由課程裡有度量生活中的物件、青少年學生很在意身形的比例,再帶到學生最常買的飲料,並且最後竟然能運用比例的美感關鍵概念創作出一件生活上用得到的物件-杯套,賦予它美感的概念,會讓學生覺得很新奇,不像難懂的抽象藝術,想要開啟他們會「觀察」的眼睛。

經過中、南區課程交流,親自聽到南區蔡老師無保留地分享課程時,覺得是一組很完整的六堂課教學,省思也能預想到教學上可能會有的困難點及如何預先排除,當然我完全能預期到我們偏鄉國中學生的作品或能駕馭材料的能力,可能沒有高中生那麼好,成品也不一定很棒,但還是很想給學生嘗試看看這樣的美感課程,給學生一些挑戰和鼓勵。

 

教師課後省思

美感教育課程除了培養學生美感的部分,為落實108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主軸,會盡量鼓勵孩子想辦法完成作品,如果家裡沒有縫紉機,自己手縫也是可以,兩塊布最後收尾建議用藏針縫的方式,醜醜的縫線就會藏起來;另外還可以回家找救兵,請教家長或是會縫紉的長輩,增加互動,並且跟學生說重點是設計思考的過程,製作可以想辦法進行。

基於「美感素養必須長期的培育」、「藝術教育是美感教育的核心」、「美感教育有賴各學科領域的推動」、「美感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希望」等主軸概念另,美感教育可以透過藝術或其他學科的教育,正規或非正規的教育形式來進行。無論透過藝術或其他學科的實踐所立基的共同基礎即是「美感經驗」,也因為本校實施雙語教學,希望在不影響原本與美籍外師一起上課的原則下,和外師一起共同備課、上課,也讓外籍教師了解什麼是美感教育和傳統的美術教學差異?經由結合英語溝通的教育方式,用生活中能夠引發美感的「物」,是因為物品或東西具備美感的特質讓孩子能擁有美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