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擴散式的色彩抽象感知到聚焦配色原則,建立未來實際操作的基礎;延伸課程則將所學應用在校園環境中,並加入字型與品牌的認識,讓色彩單元更能夠結合當今社會現況。
一開始先用簡單的紙張摺出具有支撐力的結構造型,讓同學發現結構。接著配合校慶,讓同學分組設計吉祥物,嘗試運用不同的材質和結構方式製作草模後,請同學上台說明自己的結構方式,最後將草模放大完成大型的立體作品,在校慶時展示成果並舉行投票。以色彩為主題,先讓學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識,然後藉由活動讓學生擴充對於色彩名稱敏銳度,接著練習用壓克力顏料調色。最後讓同學繪製簡單的圖案,嘗試各種配色的效果,運用版畫技巧印...
明度彩度與色相為縱軸與橫軸,做展示。主題:台灣土地母親的容顏。進而發現生活中的許多以細微層次變化的色彩實例的比例概念,並應用之。
透過眼睛來觀察幾項不同的土壤顏色,去深刻理解土壤之間差異。
培養學生理解並欣賞「好讀」的版面,從日常生活中的「發現」開始,養成對於人文事物或自然環境的美之敬重,進而提出建議及創造。
以「結構」為出發點,透過積木的排列組合,思考生活中一般常見建築、橋樑及其造型結構,背後設計考量原因及表現形式,運用面狀、條狀結構,建構出兼具耐重、穩固及美之造形。
從質感【探索】、食器【對話】到生活【連結】,透過觀察觸摸各種不同質感的器皿,繼而引導學生運用多媒材混和,進行材質創作,並讓質感發揮效用。
具有美感的構成方式,是有邏輯可依循的,大致可分為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以及由許多零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因次利用構成的特性,讓學生從簡單的kit練習、對稱分割及主從的練習中,體會構成的美感。
思考從平面轉化成立體造型,過程中體會物件的接合構造,並從中了解結構之美
帶領學生感受環境與空間的美感因子,進而以水泥灌鑄一個空間作品,體會質感與比例構成之美。
讓學生選擇適當材質,考慮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進一步展現結構之美。
運用圖片與文字的發散、聚歛、多組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一起擺擺看、分組共同討論, 釐清構成能依循的邏輯,尤其是主從關係的構成、訊息分割的構成。教師提供掌握構成設計的重點,展示板面構成範例,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發現及分析,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累積獨特的美學觀點,最後結合構成的規範等問題,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版面設計。
在色彩的條件加入後,如何稱為美?和諧的色彩亦或是繽紛的色彩?帶領學生首先思考並觀察校園中的色彩環境。
「走在新竹」,他們需要一張地圖,一張不同於google map那樣鉅細彌遺、無所不包的地圖,而是一張屬於他們生活空間、結合自然與文化觀察的地圖,甚而,透過繪製地圖去發現問題、提出更多對生活的美感提案。
我,就是校園裡加分的移動風景。
「五感詩 - 植感培養皿」更希望讓學生找到觸覺的多元採集方式,更能在質感蒐集的階段,打開五感感知的跨域連結。
團體動力與個人特質,正在新的人際氛圍中尋求著平衡點。因此,希望在此色彩覺察的課程,讓學生能在引導之下,因著色彩的啟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
以手繪葉子、電腦資訊能力鋪排形成印花設計,實踐構成的美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主從關係、整齊與韻律、對稱與平衡的構成方式,在最後舉行下午茶時間實際享受體驗自己創造的生活美感。
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賽克計畫--從校園出發前往台灣各地的採⼟鑲嵌計畫
新教學大樓動工已經半年。建築本體動工之前,進度仍停留在挖掘地基階段。上學期的建築藍圖應用,發展為街屋立面的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