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班級11-15期主題瀏覽,帶領學生用美感構面的角度去一一探索其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所給予的感受。
透過此次課程嘗試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美感感知能力。先透過美感報紙的篇章閱讀,學生將置身於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覺世界,從文字和圖片中品味各種形狀和造型的美感,並將其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連結。
透過生活設計主題的探索與練習,在過程中能更加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進而和同儕學習動手做之間的技巧討論,並能應用到生活中的事物,而提升美感價值認同。
運用立體模型手法,並結合數位工具,將藝術創作融合校園景物,透過各組發表提案,讓師生參與票選,觸發更多教職員生感受校園獨樹一格的美感,也期許學生的美感提案有機會能真實實現在校園中,讓美感成為日常的風景。
每種動物都是與我們共生共榮的小夥伴,期待透過課程也能引發學生心中對生物多樣性的共鳴,去沉思動物與自己的關係帶來覺察。
以黑箱作為三度空間,規劃點燈、嵌入或懸吊佈線的可能走向,營造視覺構成奇想。
色彩三要素的認識能初步辨別,能引生活當中例子讓學生有感,逐漸構思配色習慣。
藉由日本設計師佐藤大設計作品認識,介紹「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更好、更舒適,好的設計能讓人們發自內心微笑」的設計理念,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蒐集一片式結構物件,並提出牢固性與美感的觀察結果,啟發學生創意設計一片式構造手袋(或收納盒)。
透過色彩配置配色、混色原理與自然色系在商業運用的知識認識。請學生觀察生活周邊的色彩,練習將同學帶與主題色彩有關的物品,於課堂上排出主題的漸層色。分組討論,以心智圖方式做出色彩分析與聯想,最後透過酒精畫將想要表達的意念,用漸層的技巧表現於文創小物上。
以構造為主題,在課程初始,即引導學生從自然素材的盆器創作開始,讓學生以漂流木、枯木、葉鞘、蒴果、莢果及麻繩等自然素材的組合,營造適合植栽生長的盆器。第二階段讓學生嘗試設計可以將植栽「帶著走」的包裝,從材質、盒身包覆到提把的巧思,嘗試呈現植栽禮品包裝及攜帶,讓美麗的盆植植栽從「貨物」華麗轉身成為動人的「禮物」。
課程初始引導學生觀察觀葉植物的特性,以資訊圖表方式詳細記錄葉形、葉序、生長環境及外在條件。依適著植物生理及姿態提出合宜的盛裝器皿,「純粹植感」美感課程,除了視覺的美感練習外,在小小的table gardent中實踐環境共好的美感價值。
實施對象 學制:高職 課程講師:彰化藝術高中羅睿琳教師 班
以生活出發覺察學校周遭,介紹構成概念並選用合宜色彩進行教室風格收納改造。
讓學生嘗試透過手作與材質採集反思,認識日常物件運用編織的質感與結構之美。
從觀察國內外經典建築物中,探討結構與構造在建築物中,有關造型支撐與拆解組合的關係,建立學生對建築空間中的支撐察覺與力學發現;以及造型與組合之間的構造連接,透過手作的建築造型模組,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美感構面的跨域學科知識與應用。
引導學生觀察國內外和花蓮車站建築造型,經由操作建築物造型組合,以察覺構成的排列秩序、色彩搭配組合和數學比例組合的美感排列與關聯;進而討論建築物與生活環境的美感關係。
認識紙繩編織的紋樣結構與生活應用,進行色彩配置與發想,創作紙繩編織餐墊。
認識蜂巢紙(板)的結構、種類和特性,生活中應用的範圍,進行造形發想。
讓一塊方巾不只是單純的一塊布料,也兼具美感與功能性,著重設計、搭配與變化。
以家鄉為題轉化與設計適合紙張變化的構圖,最後組合成專屬自己的家鄉味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