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美感構面-「構成」的美感觀點,記錄下校園之美。
透過「甜筒」承載器的設計來了解結構設計的力量及美感。
讓學生學會構成原理與概念,透由觀察手帕上花紋去認識構成,發掘其中的幾何特性
以金門在地印象色彩,結合馬約利卡磚,分析歸納同色調或衝突色調的構成,練習繪製具反覆、對稱美的花磚作品。
透過此課程,探索與發覺藏在條紋中的比例關係,引發學生留意比例應用的合宜性
以「構成」作為課程主要概念,分別就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的構成作品來進行課程討論與試作鐵窗設計。
利用不同寬度的灰階色塊及條紋編排出各式T恤,將這些花紋跟各種身形搭配,理解服裝花紋挑選原則。
利用三菜一主食的食物彩圖來模擬擺放便當盒,設計適宜的便當盒分隔,呈現出食物樣貌。
從平面構成的美感原理著手,藉由幾何的分析與排列組合,在A3上規畫適合的公布欄配置情形。
手做樹枝筆,學生須找出一個適合手握的粗細比例造型、且能展現出樹枝特色。
何謂結構?透做手做過程認識紙張,學生會用瓦楞紙製作卡榫、做出想要的造型結構
此課程以藍色和「PM25空氣指標對照表」的色彩認識作為課程計畫色彩發展重點。
利用立體紙盒創造質感包裝,提升與紙共舞的生活美感哲學與素養。
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
認識繪本故事常見排版與構成。
本課程建立「構成」基本概念與讓學生體會構成在攝影中的運用。
本課程讓學生了解排版中的字型、字距、留白、圖文大小等比例關係的重要性。
以景點為主題,調出該景點的五個記憶色彩,學生需加入形容詞,做為色調改變的方向,藉由互相猜想,加深地區色彩印象。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學習減法美學,由案例:logo、消防栓、鐵皮屋…等,學習色彩使用的適當性;進階由實際調色操作,體驗色彩比例調色的變化,練習調配低彩度的高雅色系。主要為審美觀念的培養及推動,學會應用適當的色彩於自身生活中。
本課程希望透過空間的實體操作去感知比例微調中所帶來感官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