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圓點貼紙的構成練習,到攝影的光源、構圖實作,讓學生構思富有構成美感與主題情境的攝影作品。
請學生選擇校園某處置放擴香石,在分析該處的環境色彩後,試著營造具有整體感且適宜的色彩一隅。
本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認識天然食材的色彩與搭配,引導學生將豐富的天然食物色彩搭配、營養與健康等知識,實際應用在生活情境。
引導 學生提升對結構及場域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美 感,讓學生將生活中所能帶來的美感感受內化。
藉由色彩實驗去觀察與分析生活環境中的色彩美感。色彩是視覺 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本課程引導學生透過攝影鏡頭,開啟自身觀察美的雙眼,先以「美的感受」為核心拍攝相片後,再透過彼此觀察與討論,歸納出美的構成要素。透過與國文跨領域合作,連結美的觸角與面向,從視覺畫面轉化成文字詩句,排版到畫面後輸出明信片。最後學生會將整個過程中的思考與感受,歸納成創作理念並進行展覽,期間邀請學生及師長都能夠投票,擴大美感對校園的影響力。
藉由觀察自己的皮膚了解膚色特性,利用三原色調製自己的膚色,善用顏色搭配,感受膚色變化的美感。
結合校本課程「海洋議題」,從線條練習繪畫,再從平面再延伸至立體、或半立體完成基礎材質創作之質感作品。
運用《第七期地球護衛隊》設計系列課程,建立學生以具體行動落實減塑生活。
首先以圓點貼紙練習構成,再透過校園攝影構圖,將經典構圖技巧運用到生活攝影中,最後將照片做適宜的排列,完成構成練習。
以「閱讀」、「創作」、「分享」、「發表」,做為課程設計的四個階段。
以城市空間觀察作為起點,用google map街景模式,請學生模擬一場博物學式的微旅行。
以表情符號作為課程主題,由學生畫出代表不同心情的表情,並學習用譬喻法表達。
以安妮新聞做為引導孩子們閱讀與思考的教材,並以主題閱讀延伸至寫作。
配合性別平等議題,請學生閱讀『令人驚奇的女發明家』,並從報導中摘要重點。
發下報紙讓學生觀察封面並與之聯想,並且與同學們分享最有感之處。
觀察植物在自然環境型態,透過多次擺放、質感調和、顏色搭配等要素,和諧連結自然美與人工美。
課程以安妮新聞第13期中提供的空間巡禮與創意發想,引導學生進行環境觀察紀錄。
透過報紙閱讀,讓學生敘述事件中可能會引發的情緒詞彙,引導學生分享情緒觀點。
實施對象 學制:高中 課程講師:蘇弘 講師 班級/人數: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