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核心目的讓學生參與未來校園空間的設計,從使用者觀點提出需求,打造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校園,共創快樂學習優質的校園美感環境。
因應每個職群的差異,職人的工具袋會有迥異的趣味:木工、水電、泥作的基礎工具不同、對應的隔層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職人的工具袋」著手,從發覺盛裝物與容器的關係開始,進階探討攜帶時的便利性與取用時的適手性。加入不同的五金配件或魔鬼氈、拉鍊等物件後,讓軟性素材間產生新的「構造」關係。
學習軟性材質,經過加工使材質本身結構改變後,能夠增加材質本身的堅硬度與承受力⋯等,製成雕塑,其技法包括剪、裁、拼縫、戳、鞣、摺⋯⋯等。
從東女前日式建築群參訪對舊建築歷史梳理、日常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並進行卡卡疊實驗,以「轉角遇見ART」為設計主題,觀察校園環境、並為校園角落進行符合場域之休憩椅設計,並完成1/10模型椅製作。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安妮新聞報紙的閱讀課程是延伸英文課堂中的閱讀策略-心智圖(Mind Map)而來,在學習完如何繪製心智圖來輔助閱讀之後,讓孩子們試著閱讀報紙,找出主題之後,對於主題概念,繪製出自己的「朋友」心智圖。
本課程為圖書館與藝術生活科的跨處室暨跨領域合作,課程目標主要分成三個階段:推廣閱讀、配色設計以及實作活動。
空間無所不在,而人為產生的建築空間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常見的空間特性與型態,從外型、構造、色彩、機能等,逐一加深鑑賞的廣度,並透過艾雪、達文西、高第…等作品,體察其中的創意與巧思,進一步介紹透視法,創作具有透視感的平面空間圖、於其中設計建築基本外觀。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講解安妮新聞報紙設立的初衷,希望學生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此報,並從生活健康的角度了解新冠肺炎目前與我們的生活新關係,請學生思考如何調整心態和生活方式與病毒共處。探討微觀世界的藝術呈現方式,同時結合安妮新聞報紙第六期中顯微鏡下的病毒與日常物品,讓學生用微觀視野創作抽象作品。
選用每學期綁教科書的塑膠繩當作創作材料,讓學生運用塑膠繩編織小金魚擺飾,接下來再運用塑膠繩進行創意的造型設計。教師總結生活中許多物品都可以回收再利用並創造美感價值,可以讓學生試著舉例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拿來創作的。
透過安妮新聞,使學生釐清情緒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了解情緒沒有對或錯,但不同的情緒所導致的不同行為,往往會使人幸福或受傷。當情緒來臨時,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覺察來決定,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行為,以及不可以有什麼樣的行為,並且能關注對方的情緒,使彼此的互動更具有同理心。
培養孩子對動物保護的意識,需要靠日積月累的薰陶來融入生活。本次結合內容多元、視覺影像豐富的安妮報紙來做導讀,以此引發學生興趣,再讓孩子分組蒐集資料後做報告。此外,讓每個孩子選擇要自己的關注動物,做為個人創作的主題,完成後與全班分享,最後放置在教室的作品區來展示。
鎖定第十期的第6、7頁之情緒圖卡,透過感受、觀察,分析圖卡的物件、色彩與情緒的關聯,且因個人經驗的差異,也會對圖卡產生不同感受。在同學分享的過程中會發現,每個人應經驗不同,也會對圖卡上的物件產生不同的聯想、情緒反應,而色彩所帶來的感受,則有較多的共通性。
將安妮新聞融入既有的社會技巧課程中,結合第 10 期的「情緒」和第 8期的「朋友」兩概念。以讀報、經驗分享、換位思考和體驗遊戲等方式,嘗試讓情緒變化可以更具體地被「感受」,引導學生認識情緒、反思情緒和調節情緒,並為自己擬出一張情緒療癒的處方箋。
微距偵探課程希望利用安妮報紙「在分子的尺度裡著色」來觀察,透過顏色的渲染,進而了解細菌、病毒以及微生物的美麗之處。在疫情的時代,培養對細菌和病毒的正確觀念,並透過單眼相機觀察,找出細菌和病毒的棲身之處。
從日常生活中察覺自己的壓力來源,搭配安妮新聞 vol08 能從瞭解自己個性開始,發現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產生的生理、心理影響及其後續影響,讓自己能找出得宜的解決抒發辦法。
透過常見的建築物造形結構與功用作為延伸設計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造形結構與構造功能,結合紙張材料特色以及馬達配件作用,讓學生從建築物造形形態與功能需求設計中,探討建築物的動態造形、光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