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展開校園環境的色彩踏查,並利用colorsnap分析色彩。再將採集的花葉布料上進行槌染創作。
藉由花窗認識對稱、連續等排列,在方格紙上構思,鏤空畫布,將成品置於窗邊感受光影變化,從中探索構成美生成的過程及美感景象。
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對抗地心引力、一張紙的站立、立體結構到建築物等)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嘗試創造美好的結構體。
本課程利用宋代器物的形態,進行外觀造型與色彩的美感探討,引發學生從現代器物的造形特色,透過實作方式感受美感的要素,進而促進學生從生活中探討美與感覺美。
從篆刻技法學習文字筆畫構成,了解篆字的七分篆、三分刻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漢字本身的文字布局與美感構成。
具備基礎美感知能後,結合生命教育議題,引導學生掌握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構面,進行具美感意識的構成設計。
以灰階排列擺放,讓學生依循構圖公式了解構成布局,並去繁從簡掌握植物的形態,以水彩與色鉛筆彩繪組合出合宜的構圖。
希望透過畫框與景色兩者的搭配,讓學生思考畫面與框之間的互動與主從關係。
以具有排灣族特色的「族服」元素做為學習動機,從傳統服飾color code的認識和整理、色彩運用、色彩搭配、設計原理等方面,以「色彩」為學習主軸,並完成新舊融合的服裝設計。
以發現、探索、應用三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生從周圍環境中找尋色彩,並藉由色彩的介紹認識,讓學生得以掌握色彩,傳達心中所想。
從認識西方中世紀的彩色玻璃窗之美與中國窗花剪紙技巧,使用可行的實作方式,將兩者結合,引導學生在構圖上結合當地環境特色與色彩,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作品。
設計「飛針走線 板上釘釘」單元,讓學生發現材料質感,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質感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線和釘子,在六堂課裡建構自己的質感設計。
透過引導,讓學生思考紙卡如何站立,並能和其他紙卡依序的構成組合,創造有秩序與美感、亦能承載重量的結構。
以小型畫框的擺放與組合為主,透過不同尺寸標籤貼紙的構成操作,進階到畫框的擺設,期望學生可以將構成的美感運用於生活中。
讓學生了解台灣鐵窗花的歷史,試著運用美感的構成原則設計窗花,透過實際操作,了解窗花工藝的美感。
由穩定、動態到連動三層面的構造接合練習,讓學生理解組件間彼此適切的接合方式。
以建築空間裡的光影設計帶入光影構成在生活上的美感表現,希望學生藉由微型光影構成探索,意識到生活中存在的光影美感。
以澎湖社區為題,利用APP選取社區色彩,讓學生調出相同的顏色,讓學生瞭解生活環境的色彩,形成印象色票。
以水墨為媒材,透過剪貼方式,依照顏色深淺構成旗津印象作品,加上題字的位置選擇,完成色塊輕重與文字的構成。
創作技法會改變質感變化,以水泥乾燥硬化後的肌理,與植物質感的搭配,使學生在選配過程中,思考合宜的質感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