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開箱文並從其中分辨出是對稱美、平衡美或是主從凸顯焦點的美。
規劃在地文化走讀-丁家大宅課程,透過多科教師協同教學,帶領學生實地走訪鹿港大宅,並於課堂上進行文化探索、反思及創新。
進行植物葉片、種子、枝幹樹皮,形、色、質的觀察。進而蒐集葉片、種子,進行分類,和學生一起認識何謂構成。
觀察教室空間及學生身邊現有的東西,利用視覺跟觸覺來初步認識「質感」的概念,再使用輕黏土拓印物件的表面肌理,藉此能更清楚的看見表面材質的變化與異同。
由基礎設計中的「結構」構面出發,引導學生觀察與應用蓮蓬與荷葉葉脈的結構,並能欣賞其線條美感。
透過花卉植物觀察,了解色彩以及明度彩度的微妙差異,並練習色彩安排及調色能力。
實際美化學校環境,讓學生可以將美術課程跟校園生活產生連結。將美感的構面運用在校園生活中,藉以陶冶學生性情,並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
讓學生理解各種材質都有各自較適合的接合方式,並能針對設計物件的功能需求,選擇適合的材質與接合方式。
透過前期的觀察與認識,對於比例有初步的了解,再藉由我們自身的人體構造與生活物件的關係,進而延伸至學生每天所接觸的課桌椅,去引導孩子思考。學習設計師的思維方式,運用設計思考方法,為周遭的問題找尋解決方案。透過一連串循序漸進的課程,培養學生對於美的觀察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也加強學生對於美好舒適的設計敏銳度。
以臺灣原住民織物為題材,運用「構成美感」的點、線、面設計手法,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利用色票採集永仁校園環境色,讓學生認識配色的原則與方法。
學生使用簡單質樸的陶土,創造各種不同質感。
以介紹”各國家庭餐桌上的風光”攝影作品,引導學生思考家人準備料理與外食之間,情感與心態上的差異,再搭配資訊圖表的介紹,將構成的概念導入課程操作,並以攝影師 Gregg Segal 全球兒童食譜攝影為例,分析其畫面構成方式,討論全球家庭的飲食文化。
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美感生活經驗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有哪些。
調整105-2本身研發的構面課程,使課程細緻化又便於複製。以學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習得構成為主、比例為輔的美感力,藉由整理術書籍閱讀和整理盒的利用規劃,意識到其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性,累積整理術的經驗,進而轉移至單色簡報的版面設計,從立體轉化到平面,形成美感力的學習遷移,經由構成和比例的思考過程,期許學生日後製作各式作業、報告、小論文、簡報等版面設計時,都能有美感的再進化。
從名畫及大自然美景的欣賞開始,例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山巒的層次,欣賞並認識名畫。接著導入生活中事務的構成的美感,例如生活中整齊的收納,舒適的擺設,美食的擺盤;認識並欣賞對稱、秩序、均衡等美的原理原則,開始在美的原理原則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拆解,然後進行對稱性、秩序性的、均衡的重組,讓同學們了解到構成的過程。
引導學生從自身周遭出發,透過校園及居家環境美好記憶質感的踏查,開始觀察發現環境中出現的各種質感,並覺察自然的質感變化及人工質感的使用,利用視覺和觸覺記憶生活環境中的質感,體驗並思考不同質感帶來的視覺與心理感受,進而理解記憶質感、真實質感及擬真質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美感部分是討論質感構面,藉由各種茶葉的觀察、沖泡及品茗認識質感,以器引茶的概念讓學生細微區辨不同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對質感與功能的關係有意識,理解質感的象徵,進而能選擇符應各茶種特性的紙材做後續利用。學期後段美術相關的課程亦包含茶的包裝設計以及期末茶品牌發表會的呈現。
觀察日常所見的文字構成,結合攝影畫面構成的練習,最後製成單頁明信片。
課程設計以構成感受進行知識點的探索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