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體驗與實作將校園周圍的色彩運用於棉繩染製,將色彩運用於隨身姓名條中讓色彩進入生活當中,並讓色彩搭配融入學生生活經驗。
從探索校園環境,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質感,並思考其功能性與美感間的相互關聯。
設計『質感摸摸樂』單元,讓學生發現質感,學習展現不同材料所呈現質感之美。
藉由色彩中三原色加黑白調色課程,觀察發現色彩透過調色可以調出無限多色。
從線的構成出發,在紙張上進行線性變化後加入色彩構面,分析色彩的構成、協調性,讓學生找出最適宜的色彩,設計出魚的世界。
察覺色彩與生活的密切關聯,學習如何調出顏色,經由配色增進美感。
具有美感的構成方式,是有邏輯可依循的,大致可分為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以及由許多零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因次利用構成的特性,讓學生從簡單的kit練習、對稱分割及主從的練習中,體會構成的美感。
由環境議題著手,融入美感教學,讓質感、色彩、比例等構面,於減塑園遊會中呈現環保文青市集的風貌。
帶領學生探索質感及觸摸體驗,透過操作並能傳達質感構面與節令連結的感受意象。
教師介紹色彩的各種屬性,認識衝突色、調和色、象徵與民族色彩,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之色彩,理解生活中合宜的色彩搭配與應用。因任教班皆為新生班級,課程接著從認識校園環境出發,讓學生利用色票採集、紀錄、分析校園的色彩,引導學生發現校園美感角落及檢視校園待改善區域,並讓學生討論、選擇符合校園之「調和色」。
從構造出發,由生活觀察中物件的組構方式,選擇捕夢網為上手網狀素材,感受「構造」的規律、統整性。
把自己的膚色轉化成杯子色彩,配搭上杯套的顏色,成為一組合乎美好感受的配色,形成整體的美感。
人從自然而來,都市化後卻與自然逐漸脫節。課程從人與自然的關係開始探索,引導學生漫步校園出發,觀察校園裡大自然的元素與人為環境的對比。
學生先從生活周遭蒐集主題色系的色彩相關物件素材,增加辨識色彩的敏銳度。學習色彩學與色彩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藉由分析各大企業的色彩意象,了解色彩與心理屬性之關係,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色彩系統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教學模式,組成「中和校園偵色隊」,針對校園空間進行色彩蒐集採樣紀錄,並針對校園色彩意象進行實作探索研究。
大大小小、高矮胖瘦、色彩、造型各有特色的動物玩偶、人物、卡通布偶到底隱藏著何種比例上的密碼,總是讓人愛不釋手。希望藉由此課程引導學生觀察和實際討論,這些布偶造型上是何種長寬尺寸改變,產生比例上的變形,影響美感,讓學生發現探索生活上有哪些物件存在著比例的美感。
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最後偕同八上生活科技的建築材料與加工處理單元的先備知識,給予製作水泥器皿的比例任務。
團體動力與個人特質,正在新的人際氛圍中尋求著平衡點。因此,希望在此色彩覺察的課程,讓學生能在引導之下,因著色彩的啟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
以手繪葉子、電腦資訊能力鋪排形成印花設計,實踐構成的美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主從關係、整齊與韻律、對稱與平衡的構成方式,在最後舉行下午茶時間實際享受體驗自己創造的生活美感。
引導學生觀察校園中有哪些構成元素,與之轉換成圖案樣式運用於版畫圖案設計中。
生活中除了家以外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就是學校。學校與學生彼此的關係就像是第二個家。因此本課程活動將從環境中找尋題材,喚醒學生對色彩之感受、對生活環境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