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以挑選的質感材質來進行手機殼設計,並說明此手機殼的質感表現、適手感程度與使用的情境。
建立對於質感構面具的初步概念,對於身旁事物能深入觀察其質感,描述材質與特徵。
帶領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腳下的各種地面材質,感受其溫度,觸感等。進一步引導學生表達個人對地面材質的認識與感受,轉換為文字表達能力,連結環境場域,成為自己的記憶質感。
希望學生運用自然界各式質感結合造型物並兼具美感,體驗視覺質感、觸覺質感建立個人質感記憶資料庫。體驗對質感之美經驗,並結合發想成生活中的各式創意造型的物品。
希望為傳統文化掀起一角,讓學生透過此單元認識傳統技藝的奧妙。
透過學習體驗去感受質感媒材與生活美感的重要性,並配合構成、色彩兩大構面所交織出的視覺饗宴。
以觀察、觸摸、品嚐建立質感經驗,藉由米飯的特性,設計出表面、質地與包覆內餡的三款質感各異的飯糰。
學生藉由教師課程上的引導瞭解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
透過學習設計手工彩繪個性筆袋製作,體驗色彩的意義,並經由彼此的觀摩分享,發現更多的色彩、質感、構造之美。
以質感食器製作,討論材質呈現的合宜與衝突關係,並以杉林農產品的擺盤、食物攝影、食譜編排設計,練習「構成」的應用。
利用硬質及軟質塑膠的不同特質,依質感分類,並形塑出立體結構概念,設計環保燈飾。
透過實際觀察、觸摸、操作、比較,提高學生對生活質感與美感的感知力。
從台東在地天然素材、原住民生活文化介紹起、重新開始摸索、探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
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成為自己生活的美感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選擇適當的融合及多樣的生活美感。
藉此次美感課程,以在地精緻農業文化—洋桔梗花為主軸,融合相關課程,讓美感從生活的體驗發芽。
課程整合質感與比例構面,延伸至地方產業「東山咖啡文化」,練習兩構面交互作用關係分析與探索。
一般學生因個人過去的媒體經驗(例如視覺對比強烈的手遊、制式化人物風格的動漫、色彩鮮艷的雜誌廣告等),使得高中生對於自然美感(肌理、色彩、結構等)容易忽略,視覺敏銳度漸趨薄弱。本課程期待藉由重新尋找並蒐集生活中的質感變化,配合遊戲式的活動來提醒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質感趣味。
讓學生透過線與面材質兩者間的變化,分析質感的差異,以合宜的方式串聯材料,思考材質的轉化、應用和功能性。
從生活的物件中去認識構成,經由各式練習活動去探討構成,開啟美感學習之門。
本課程學習「質感」的美感構面。先觀察、品嚐不同質地的糖果,以視覺、觸覺來體驗、比較不同質感的感受,認識質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