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欣賞台灣常見樹種的紋理,藉由視覺、觸覺、嗅覺感官的接觸體驗,更清楚台灣木種的紋理特性。再以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帶入,欣賞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藉其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去欣賞畫面中色彩與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最後讓學生嘗試用台灣木種所製成的木片,以木紋作色彩,裁製成幾何形,構成出學生與台灣原木的木節奏。
本次的課程以台東特色的帆布袋伴手禮為主要構想,運用塑膠帆布固有圖紋配色,讓學生以帆布去構成出家鄉風景,創作出個人的隨身筆袋。
學習軟性材質,經過加工使材質本身結構改變後,能夠增加材質本身的堅硬度與承受力⋯等,製成雕塑,其技法包括剪、裁、拼縫、戳、鞣、摺⋯⋯等。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質感之美與人工質感之美;並透過「採集」紀錄質感。從品牌植物花布美感元素,應用介紹各種手染布技法,如「絞染」&「縫染」以「植物染」設計專屬花布,完成一質感書皮衣。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透過製作手工書的體驗活動,以同色系,不同材質的壁紙,搭配出調和的質感
在製作紙漿中加入學校植物纖維或植物色彩,讓學生更能測試感覺紙纖維的差異
學生練習設計一件專為個人特色打造而成的證件套,並嘗試與比較異材質搭配的合宜性與趣味性
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製作適合給家人的各種質感巧克力球
藉解構書籍,讓視覺上的「色彩」與「構成」結合成花色的探討
藉由實際體驗口感進行質感的命題,以口感引導學生對於聲音質感的想像。
了解均衡與主從關係,思考構成的單位與整體的協同運作所形成的主從關係以及均衡美感原理
從設計的步驟過程中培養學生材質結構與風格設計的能力
同學在書法課之外比較少接觸傳統書畫的材料,能以乾、濕、濃、淡、焦表現墨色的質感。
從「線」到「面」的觀察與實驗,學習了描述、分析、表達、理解質感初探步驟
從日常生活中紙張的種類和運用,瞭解平面紙張與包裝盒質感上的差異與功能上的合宜性。運用構成的方法,結合各種肌理和質感變化,盡情發揮表達審美的能力呈現質感之美。
宜蘭是一個舊城,舊城裡的各項傳統工藝,由宜蘭政府整理名為「蘭城百工」的紀錄,學生雖然生活在舊城內外,但昔日街景與產業已非,故希望透過質感體驗,讓學生認識蘭城百工的各行各業外,也能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及美感。
在美感的幾個構面裡,質感課程對七年級的學生而言,是有些陌生的,但經由老師的引導,可以激發孩子們的不少體驗與興趣!
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型態花磚的質感,統整從平面到立面,質感轉換到環境質感搭配等實作練習。
「再現記憶質感」的課程設計是再現材料與生活環境的對話,藉由採集(鉛筆與黏土拓印)與觀察校園環境中的材質,透過材料(黏土、木材UV膠等)與技法再現校園中地板或牆面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