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原教案引自隈研吾(擬聲.擬態建築)聲詞擬態詞,讓學生感受書本裡的照片質感 及聲音,在此次課程中修改為實際吃”食物”的口感來替代日語發音的想像,藉由實際 體驗口感的酥脆、綿密、顆粒、柔滑、粗糙等,來進行質感的命題,期待學生能更具體 的理解質感。 1. 發現質感:透過廚房紙巾廣告來認識材質與功能之間的關係。運用 Nendo 工作室推出的「chocolatexture」立體巧克力:以造型與聲音作連結,認識各種不 同的紙質,以口感引導學生對於聲音質感的想像。 2. 以口感與質感與功能的練習為目標,體驗”肉”的各種質感,肉乾﹅肉鬆﹅肉紙等 不同的口感。對於生活的觀察,再使用紙張來練習,適當的讓紙張產生空間與硬度 等質性上的改變,運用揉﹅折﹅捲﹅撕等手法,以符應其質感及功能的主題。 3.觀察上述紙質的透光性,測試 LED 燈色與燈泡型態,以期呈現出符合主題的質感,並 加以調整以符合燈罩功能。 4.進行燈罩設計與製作,旨在紙材的光表現是否合宜、體現出質感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1.質感本是生活中最為直接的美感經驗,透過課程設計思考的學習歷程中,讓學生認識質感與功能在生活中的結合。
2.透過口感的體驗對於質感進行命題,累積學生對質感經驗的豐富度及敏銳度,針對紙 材質感處理方法的的多元實驗,培養學生從發現質感到創造質感。
3.「質感燈罩」實作單元,思考與實驗材質及材料處理的質感配搭,創造符合美感的主 觀性感受及客觀性合宜的燈光表現。
4.學生能經由”觀察”,體驗到材質經由創作改造後,出現各種不同的變異性,再以”光”來調整材質的視覺性,並發揮特質。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生隨興的去處理紙的表面,剛開始做起來很”有機”,第三堂課需要多給幾張紙去”發散思考”學生對於紙張各種可能性,因為”蹂躪”紙張是學生不擅長的(頂多他們會揉成一坨) ,所以需要多展示幾種不同的可能性。
2.加入長條燈後,紙張的表面質感會被彰顯出來,陰影與立體感可以開發學生的觀察,也讓他們更願意多方面的嘗試紙張視覺上的表現
3.燈泡有助於完成個人化的作品,且平面的紙張無需內部框架,即可塑型並保持紙張的堅固,就無需多花時間處裡燈罩結構。
4. 所謂的美,往往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紙張的陰暗與質感,關係著燈罩功能性(不能太亮或太暗),每個人都能做具有出個人風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