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驗過程中感受到比例不同造成的美感經驗,並得以將試驗過程中得到的美之比例運用於剪紙圖案的設計,最後能將各種不同的比例關係聯想至生活應用中,找出合宜的比例美。
帶領學生感受環境與空間的美感因子,進而以水泥灌鑄一個空間作品,體會質感與比例構成之美。
兒童畫經常出生活中鮮少看見的尖屋頂房子,若未經學習或特別訓練,長大後仍很難跳脫這種樣板式的造型。課程先繞過繪畫技巧,透過色〝面〞剪貼方式進行建築的拼貼與想像,再回到〝線〞條描繪色塊邊緣線,完成城市樣貌的繪畫作品。
大大小小、高矮胖瘦、色彩、造型各有特色的動物玩偶、人物、卡通布偶到底隱藏著何種比例上的密碼,總是讓人愛不釋手。希望藉由此課程引導學生觀察和實際討論,這些布偶造型上是何種長寬尺寸改變,產生比例上的變形,影響美感,讓學生發現探索生活上有哪些物件存在著比例的美感。
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最後偕同八上生活科技的建築材料與加工處理單元的先備知識,給予製作水泥器皿的比例任務。
讓美回到日常生活,從學生日常書寫的觸感經驗出發,思考如何製作一支「最有感」的材質美筆開始課程將以設計思考五步驟引導學生製作一支能表現自我風格的材質美筆。
以布料作為編織媒材,讓學生運用配色原則,學習顏色搭配的適當比例。
取樣了2018全台灣空氣污染指數紋樣,帶大家看見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模樣,將空氣品質指標轉換為分級色彩及紋樣,讓大家更直接明確瞭解空氣的污染現況和色系的意義。
透過比例數學模矩概念的運用,觀察生活中動植物與生活物件,培養學生 「比例的眼光」,進而使學生對生活有美的感受。
觀察生活中的物品與分析使用上的舒適度,思考最適當且具美感的比例分割。
師法植物生長的秩序性,觀察多肉植物的豐富之色彩、造型和質感所呈現的美,藉由胚體土製作,運用構造、比例、構成、色彩、質感等構面。
讓學生了解材料的有效使用以及構圖安排,正確的利用材料和使用工具,以比例構面創作出美麗的構圖。
透過花蓮街景地圖的主題生活內容探索,引導學生討論地圖街景的相關位置整潔秩序排列美感,色彩比例大小的面積美感討論。
讓學生了解校園與生活中的環境美感實例,藉由「圖片紀錄」與「圖片排列」討論具有美感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環境空間,讓學生運用美感概念設計出「美感桌遊地圖」,培養學生對「美」的自發、共好與互動性。
以比例構面為出發點,找出生活中跟比例相關的事物及海報、明信片、書籍等版面設計作品,讓學生觀察與分析字體和色彩、圖片的位置等符合美感的比例關係。將比例概念從人延伸到生活空間及物件。引導學生使用遮罩小練習的分割比例,運用於班級運動服裝的版面設計,讓視覺感受因比例(文字大小、位置)而產生輕重不同變化,最後學生分享、討論,增進比例構面的美感素養。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課程設計將以小展覽的方式呈現學生以”門框、禮義、及崇明”為發想的創作。
透過此課程,探索與發覺藏在條紋中的比例關係,引發學生留意比例應用的合宜性
利用不同寬度的灰階色塊及條紋編排出各式T恤,將這些花紋跟各種身形搭配,理解服裝花紋挑選原則。
手做樹枝筆,學生須找出一個適合手握的粗細比例造型、且能展現出樹枝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