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基礎美感知能後,結合生命教育議題,引導學生掌握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構面,進行具美感意識的構成設計。
希望學生透過「顏色」思考代表自身的「語彙」,製作屬於自己顏色的色紙,透過色彩的比例搭配,思考自我特質的比例關係。
希望透過畫框與景色兩者的搭配,讓學生思考畫面與框之間的互動與主從關係。
構造與比例是餐具製作關鍵要點,引導學生欣賞並發現餐具會依設計而有不同使用感受,並親手做出適合自己的餐具。
透過明信片版面配置、杯墊空間分割,尋找最合宜感受,期待能以不同尺度的對照之美來丈量日常所見。
本課程聚焦在「物件之間的視覺面積比例美感」的分析與營造的體驗。
美感就是一把尺,探索比例,感受比例,體會比例之間的關係,將比例的拿捏穿在身上,日日實踐。
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從比例的構面出發。去發覺純尺寸的比例關係,主題與符號之間的比例關係。不同材質被運用的比例關係。
本課程先以點單的活動介紹分析物件各部位之間比例的方法,加強學生分析比例的能力。接著學生繪製出街道的黑白立面圖,實驗合成各種面積大小招牌與建築立面的組成方式,在能見度和整體和諧美感兩者需求之間,調整到合乎秩序、整體的合宜美感。最後藉由團體交流分析和討論美感成因,協助學生理解合宜的美感是經由妥適調整物件比例來營造。
讓學生了解比例是影響美感的重要關鍵因素。比例構面課程透過對自身身體或物件長寬實際測量,探討對於身體及各部位或物件之間的比例關連性,分析討論自然界物體中存在的黃金比例對我們的意義、生活中適當的物件比例及藝術家討戰我們的認知比例經驗等介紹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經由比例練習的學習,能親自體驗到物件大小尺
讓學生當一個饗宴企劃人,與綜合領域的家政課,做跨域的課程合作,共同設計9下的謝師宴,學生須了解餐桌上的食材、擺設和餐具間的合宜性,先擬定菜單的樣式、設計menu,注意食物色彩的運用,再利用色彩、構成與比例等構面,去設計杯、盤、碗、碟、罐的圖案,讓學生觀察與體會盛放食材時的空間氛圍。
北港國中地處台灣民間信仰重鎮北港鎮,深厚的歷史文化脈絡給予民間藝術極佳的靈感與舞台;本課程以花燈製作為主軸,帶領學生用美感的角度一探傳統技藝的光輝,並探索將傳統技藝轉化成當代的語言。
透過觀察生活環境的窗戶柵欄來反思生活美學。
「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本課程以葉脈為作品設計主題,從生活環境中植物的葉子為出發點,透過以木材之材料為構圖設計發想,期望從新媒材的動手做體驗中獲得成就感,並感受美就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自我期許透過此課程之引導能帶領學生學會從欣賞自然之美來創造藝術品之美感。
以青少年階段注重的外在服裝作為主題切入,透過制服議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以「服裝的比例調整」「膚色與衣著色彩的配置」發展課程主軸。
以黑、深灰、淺灰三色色紙個別剪裁,分別為標題、內文、圖片等放入方框中,以比例構面的概念完成手帳內頁設計練習。
結合校園色彩及「隱形操盤手」人形模板,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完成個人簡介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