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原參考課程「憩~質感療癒小世界~水泥盆栽」再加上質感 中間色漸層色彩排列活動,帶入宜蘭在地自然環境山脈稜線觀察,表現在白水泥灌模作品上,最後於盆內布置一個屬於自己的療癒小世界。
生活中各種「質感」,探究「老屋翻新」建材質感。學生運用7年級「色彩」構面分析環境色,選擇適合建材色系與質感。重點是利用「相異元素」有序排列牆面建材,創造變化。任務:(1)感受質感,如粗細、軟硬、溫度、紋理、光澤等;(2)認識不同建材質感;(3)分析附近五棟舊屋環境色;(4)替換老屋牆面質感,賦予新語言。
109-1實驗課程延伸與發展「色光練習曲」。主題包含RGB混色、色溫、固有色、物體表面色等光學基礎知識,以色光調色為實作項目。結合八年級上學期自然科光的傳播、反射、折射、顏色等內容,教授燈光設計相關知識,轉譯光線美感。課程分三部分:感受與理解光線的空間感受;描述與分析光線狀態並歸納設計參數;再現與詮釋微縮模型,調整參數呈現光影氛圍。
延伸108-2《TD5星級廁所配色資料庫》課程,以「得利Dulux(2079色)色卡」,找出配色色票。由學生選風格、搭配色彩並加入「比例構面」,完成配色任務,做成《TD5星級廁所配色事典》。
同德校園光影效果多變。女兒牆上的不鏽鋼欄杆在陽光下閃亮。課程重點是善用自然光,創造「光・隅・構」裝置作品,與欄杆結合。透明夢幻聖誕小夜燈、彩影投射為校園美角。先完成「構成-夢幻聖誕小夜燈作品」,再進行課程。思考寶特瓶與欄杆的接合構造,感受構造美感。「圓柱集合練習」探索材料間的美感關係。選擇接合方式製作作品。
藉由色光對色彩有別於平面著色的認識。利用色光混色營造不同空間場景色。能主動發現色光如何形成,進而利用改造自己想營造的氣氛。
運用日本色研 PCCS 色彩系統的「129a色票配色卡」作為學習工具,小組合作模式下成立「內壢校園偵色隊」,研究觀察校園色彩和宜性的「調和色彩」。學生使用壓克力顏料調配出符合環境的個人選色,並解釋搭配合宜的理由。
學校校地廣大,綠意盎然,生態豐富,被譽為桃園市的綠肺。漫步校園綠地,細心觀察,能發現大自然的驚喜與感動。若不睜開眼睛,錯失美好的寶藏。透過課程設計,讓師生慢下來,欣賞校園自然環境,感受時令變化與自然對話。設計引導學生觀察植物,撿拾美麗的果實枝葉,體會自然的色彩與造型之美。小組合作討論,幫助學生理解色彩搭配與構成原則,轉化知識為實踐。在秋冬季節,利用校園素材,親手製作獨特的花圈,蘊含情感記憶,傳遞溫...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海)》課程引領學生理解藝術家如何實踐人文關懷、熱愛海洋,透過藝術參與社會行動,喚醒學生對海洋的認知,增進海洋素養。介紹藝術家創作表達對海洋的感悟,近年有更多藝術家參與海洋祭。藝術家以社會參與展現公民責任,學生理解展覽已轉向人與環境互動,甚至地方居民參與振興。從自己做起,藉藝術與朋友分享相互理解。秉持觀察、理解、創造的快樂理念,設計能幫助生活的物品。課程啟發學生思考設...
台灣是一座擁有群山的海島,矗立在太平洋海床上,這片地域的文化精神可從文學家鍾肇政所述的《談海》月刊中獲得啟發。這可作為課程的引導,帶領高中生從龍潭山上觀賞大海,開拓視野。透過走讀、探究、描繪和集合的實踐,發掘身處文化的特色,將散落的感知連結起來。藝術課程作為學生學習在地生活的橋樑,從自然環境、原住民族和新移民的多元文化交融中出發。《山海經》是一部先秦時期的古籍,載有豐富的博物地理志,被古人視為博物...
生活空間中的藝術美在公共空間中展現,探索人孔蓋的設計演變與圖樣,揭示自我與城市的關係,深入認識城市特色。課程以色彩與構成為主,透過探索家鄉三重的特色景點,增強學生對地方的認同,並以人孔蓋圖樣設計為靈感,重新塑造對家鄉的印象,創作出美感的排列組合。
日常蔬果和校園植物多樣性,感受蔬果切面質感及校內植物。結合生物和童軍課程學習植物知識,加蠟製成質感蠟燭。設計健康早餐擺盤,與蠟燭共同呈現「活力早餐質有你懂」分享會,體驗生活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探索校園植物色彩 美感技術 色彩原理
透過膚色多樣性,學生開啟色彩觀察之眼。人與人彼此不同,互相尊重與包容。期待學生在課程中理解自己、尊重他人。
學生經歷校舍補強、風雨操場粉刷等改造,色彩轉換影響美感,部分配色改善效果,有些則糟糕。課程引導學生觀察現有配色,比較教室氛圍,以自己空間創造美感,應用在牆面、地板、窗簾與床包。3D立體呈現實體改造,想像接近現實。
探索視覺與非視覺感知色彩的多樣性。練習以文字描述色彩,透過觸覺、聽覺、味覺、嗅覺感受色彩。蒙眼體驗啟動其他感官,理解視障者的世界。累積實際經驗,真正「看見」色彩。認識、感受、聯想、探索多樣的生活色彩。
美感課程著重連貫性,以餐飲科為主。透過色票尋色課程,學生觀察日常色彩,用手機和工具收集色彩,理解色彩屬性。結合形式原理,用寒暖色和黑白灰進行配色練習。與鶯歌工商合作,使用宣紙和水墨流墨染,實作工筆蝴蝶,感受色彩特性和視覺美感。在鶯歌工商陶藝教室實作抽象潑釉與色泥漿體驗。Logo設計課程以校名TSVS結合餐飲科特色設計品牌,電腦繪圖數位化。以標籤貼紙印製Logo於伴手禮上,展示成果並進行回饋分享。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
七年級新生課程,結合色彩學與美的形式原理,探索構造主題。與社會科和數學科合作,介紹大稻埕文化特色和12個史蹟地點,學生實地採集圖文。數學課程理解線對稱圖形,結合大稻埕建築圖紋,設計具在地特色的建築紋飾,加入有意義的文字,展現在地文化和特色。
「校園MEET COLOR!」課程發掘校園色彩,參與式活動。三階段:1「色彩與AR」規劃房間色彩,結合安妮新聞 vol05和app〈黑青 Black and Blue Cosmos〉的AR。2「色彩採樣與分析」在校園找色彩,app做5色彩分析,感受色系變化。3「色彩圖形設計配置」用五色調色,製作色彩積木,設計圖形,注意色彩比例。增加色彩選擇、搭配與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