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透過探究與實作,發現校園特色並培養認同感。運用插畫、簡潔路徑呈現主題,融合比例與文字製作校園地圖,突顯特點。
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描繪來認識構造,進而拆解探索構造的可能性,進而探索設計構造製作物件。
秀峰的地理環境獨特,融合了美感教育和生態教學。課程單元從植物葉拓開始,探索種植植物,製作索引地圖和植物葉拓布,激發環保意識,期待未來可以擴展至更深入的科學繪製美感課程。
本課程希望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觀察燈具的種類和運用,瞭解不同燈具在構造、結構和質感上的差異與功能上的合宜性。
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教室,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
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教室,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
認識生活中的立體構造的組成,走訪校園擷取生活中的美感並解構畫面 。
學習重點在於學生需從老師準備的質材中挑選出自己想要的材料,先試驗選中的材質其合適的接合方式,利用秩序概念中的「相異元素」,設計可動的機關組件。
透過綠色植栽導入學校課堂日常之中,減輕國中生壓力,增加讀書效率,進而提升自信心,勇於接受對未來的挑戰。
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 14 項目標是「保育海洋生態」和 SDGs 目標 3 是「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們將國中生活日常與 SDGs14 和 SDGs 3 的連結。
透過構造及結構分析,試著將學校環境與LED感應模組面板結合,進行校園立體書創作。
運用質感差異與觸覺探索,去實驗各種正負空間的可能,根據使用經驗設定水泥作品,設計自己的「宇宙盒子」
介紹博物館的脈絡與社區設計,學習將資訊圖像視覺化,完成「我的生命博物館」的空間模型展。
同學透過A4紙乘載器的製作了解結構課程,體驗力量延展,試著設計出相對應的水果乘載器。
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延續彩虹蔬果誌,參訪社區小農麵攤發展出的色彩麵條,產製出「彩虹餐食菜單」。
讓同學們體驗到如何利用構成的概念將所有的作品進行規劃與陳列,藉由全體同學大量且元素相近的作品,呈現出具備構成美感的展出畫面。
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結合生物課程「植物的運輸構造」,延伸到視覺藝術領域要探討的「構造」美感,以「斷面圖」為媒介,能觀察欣賞自然物與人造物的斷面圖蘊含的美感,體會內在構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