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 14 項目標是「保育海洋生態」和 SDGs 目標 3 是「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們將國中生活日常與 SDGs14 和 SDGs 3 的連結。
透過構造及結構分析,試著將學校環境與LED感應模組面板結合,進行校園立體書創作。
運用質感差異與觸覺探索,去實驗各種正負空間的可能,根據使用經驗設定水泥作品,設計自己的「宇宙盒子」
介紹博物館的脈絡與社區設計,學習將資訊圖像視覺化,完成「我的生命博物館」的空間模型展。
同學透過A4紙乘載器的製作了解結構課程,體驗力量延展,試著設計出相對應的水果乘載器。
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延續彩虹蔬果誌,參訪社區小農麵攤發展出的色彩麵條,產製出「彩虹餐食菜單」。
讓同學們體驗到如何利用構成的概念將所有的作品進行規劃與陳列,藉由全體同學大量且元素相近的作品,呈現出具備構成美感的展出畫面。
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結合生物課程「植物的運輸構造」,延伸到視覺藝術領域要探討的「構造」美感,以「斷面圖」為媒介,能觀察欣賞自然物與人造物的斷面圖蘊含的美感,體會內在構造的價值。
藉由日本設計師佐藤大設計作品認識,介紹「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更好、更舒適,好的設計能讓人們發自內心微笑」的設計理念,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蒐集一片式結構物件,並提出牢固性與美感的觀察結果,啟發學生創意設計一片式構造手袋(或收納盒)。
以構造為主題,在課程初始,即引導學生從自然素材的盆器創作開始,讓學生以漂流木、枯木、葉鞘、蒴果、莢果及麻繩等自然素材的組合,營造適合植栽生長的盆器。第二階段讓學生嘗試設計可以將植栽「帶著走」的包裝,從材質、盒身包覆到提把的巧思,嘗試呈現植栽禮品包裝及攜帶,讓美麗的盆植植栽從「貨物」華麗轉身成為動人的「禮物」。
學生經常在步道下談天、休憩。單元活動設計將引導學生採集步道下的元素,包含聲音、陽光、風、落葉,讓學生在設計思考中能保有自然元素的思維,以網織結繩和竹架支撐作為創作材料,設計綠林步道下的秘密基地。
面紙,不再無「固」出走!(111-1臺中光德國中)
藉由發現生活周遭的問題(衛生紙滿天飛),思考、討論出較佳的解決方法。
面紙,不再無「固」出走!(111-1臺中四箴國中)
課程中設定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
透過紙(箱),這個便利的材料,讓學生玩組裝,展現其不同特性,讓學生體驗構造!
藉由校園沙龍的展覽形式,讓學生透過自身的發現及作品的呈現,去關注校園環境給予重視。
運用紙纖維的特質,包覆形塑自然曲線的包容力,結合多元材質的質感,將截然不同的媒材相容轉化,呈現纖維多變風貌時鐘的設計。
111-1基本設計-耍廢-海味人生(生活小物設計)
希望學生能理解設計具有功能性,能對地球永續經營產生影響力,透由生活的探索與發現,觀察與創造海的形態與模擬想像,從色彩與質感的模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進而實際操作應用於生活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