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微觀宇宙,從病毒、病菌、居隔一般生活影響到烏克蘭戰爭、難民日記等時事出發,引導學生自己與世界的連結:「生命有限,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能留下來的會是什麼?」學習公民素養擁有謙遜好奇的心去思考生命與環境議題。學習將資訊圖像視覺化,分享其自製的圖像作品。介紹博物館的脈絡與社區設計的建立,除設計看得見的空間之外,也能去思考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萬物的切面、剖面,以設計元素的點線面進而介紹其中細微紋理和空間分佈的脈絡,理解仿生學對於世界的改變。並以繪本「我自己的博物館」逐步引導學生紀錄、回憶生命中與環境互動所投射的各種情愫,除分享世界各地存在或正在消失的博物館之空間設計發展,也帶領孩子建立空間的想像能力進而「空間閱讀」,完成「我的生命博物館」的空間模型展。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理解博物學中「事實與觀點」的重要性,學生能妥善運用在視覺資訊設計上。無論在口頭分享與海報製作上都能得心應手。學期中課程試著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嘗試與點線面的模型創作結合,學生對於指導語的理解都還算高,但可惜這堂基本設計需落實在年底需要衝刺學測的高三學生,對於需要加強生活中的觀察與探索能力興致缺缺,對於基地分析的部分比較無法確實的去進行,也因此在做出來的模型比較傾向有完成就好的狀態,比較看不出學生在設計思考這塊的改變。

教師課後省思

這學期對於引導學生「基地分析」這塊處理得不夠細緻,未來遇到課程縮減的機率增高(例如:模擬考等等),可考慮刪減前置「資訊設計」的鋪成。對於基地分析會盡量引導學生思考,多下功夫,期望學生透過細膩觀察的方式從環境中找到創意概念的靈感,多體驗創作的樂趣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