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以過去我們曾經運用五感中眼睛觀察環境、耳朵聽環境音的情緒和語調等,這學期我們試著用手「摸」空間質感的方式進行視覺轉換和創作。以微觀世界去觀察身邊很多不同的樣貌,放大到一定程度時可不可以猜出這個物體是什麼。除了培養細微觀察身邊細微的美感呈現,在過程中,學生可以設定圖是誰、地是誰,並給予觸覺摸起來感受兩兩相反的質感去設定圖與地,學生練習閱讀的節奏、視覺的連結之外,還能運用質感差異與觸覺探索,去實驗各種正負空間的可能。引導學生認識臺灣一些被歸類為寄生建築的有趣特色、修德蘭建築師在臺灣校園建築等粗獷風格的案例,以及介紹2022年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的代表作膠囊大樓,粗獷建築的特色等。最後,設計自己的「宇宙盒子」根據自己的使用經驗去設定水泥作品的功能性,將習來的正負空間導入水泥的創作裡。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習感受視覺的「詩意」,透過影像、模型質感的畫面形成。
  2. 將質感探索結合對「點線面體」的創作實驗。
  3. 理解與摸索不同材質的外在表現。
  4. 體驗形隨機能的意義。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重新設定從「空間」找出與自己連結的關聯性,因此對於學生從清楚明瞭的平面到過多複雜資訊的立體空間會是一個挑戰。本次課程藉由三木健的觀察蘋果會是很好的啟發,並搭上TED 韓裔Jinsop Lee五感設計的應用,幫助學生能在過多資訊中慢慢釐清自己對空間的感受。其中在收集質感之後的分析與理解,比較少機會能讓學生彼此間互相觀察收集來的圖像,並分享感受。未來會多琢磨這塊的努力,讓學生能試著學習詮釋眼前的圖像。黑白質感的應用,因為課程時間安排無法讓學生在走出教室針對校園光影空間做鉛筆速寫,所以學生對於負空間和正空間的感受不太明顯,因此在黑白色塊與正負空間如何應用在模板上,透過黑白色塊理解翻模的部分需要再多一點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