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利用「構造」做出的物品,這次主題鎖定在「構造」的質材(材料)接合之探究,學習重點在於學生需從老師準備的質材中挑選出自己想要的材料,先試驗選中的材質其合適的接合方式,利用秩序概念中的「相異元素」,設計可動的機關組件。表現任務一:質感構面的基本認知,設計小活動讓學生收集生活中自然物與人工物,從視覺與觸覺去感受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例如:粗細、軟硬、溫度、紋理、光澤... 。表現任務二:介紹構造構面的美感元素,請學生回家觀察並拍攝家中有關構造組成的物件 。表現任務三:介紹構造接合的功能,讓學生體驗栓、鑽、編、捆、綁、釘、榫接、穿、...等不同樣式的接合方式 。表現任務四:介紹動力藝術,請學生構思會動的立體機關組件 。表現任務五:製作會動的立體機關組。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從生活、物件或環境中觀察的對象,請列舉一至三點)

1. 從生活中發掘記憶中的質感。
2. 觀察日常生活裡所使用的物件如何組裝?
3. 分析並拍照記錄物件組裝的方法。

  • 美感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習的美術設計工具或技法,請列舉一至三點)

1. 將收集到的質感用重複單一的概念整齊黏貼在10*10cm 板子上。
2. 利用各項工具(自動鑽洞機、打洞器、老虎鉗、板手、線鋸、螺絲、螺絲帽、環扣...
等,去了解接合的意義。
3. 用不同的材質去實驗接合的技巧。

  • 美感概念(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的藝術、美學或設計概念,請列舉一至三點)

1. 介紹動力藝術。
2. 觀看不同藝術家在材質及動能設計上之差異。
3. 說明與分析質感與構造的相互關係。

  • 其他美感目標(融入重大議題或配合校本、跨域、學校活動等,可依需要列舉)

1. 延續7年級校本課程社會領域能源議題之探究。
2. 與生活科技課程做跨域合作。
3. 學生設計的動能機關組件於親職教育日做成果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的課程想讓學生透過拆解、排列與繪製構造圖,去了解物與物之間接合的原理與方法,在不同的材質物件上,如何讓他們產生連結並發揮其設定的功能性,是這節課賦予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生們的想法與設計非常多樣性,因此限定創作材質是必須的,剛開始讓他們發散思考,再藉由設計的溝通與說明,去聚斂他們的想法,但是畢竟還是國中生,設計想法和手作執行上會出現差距,但是過程與觀念的建立,才是這課程主要想達成的目標。先以藝術家創作的手法帶入構造構面,效果很棒,動能有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體驗利用「風」就能自然轉動,是一個有效的 kit 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