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介紹即將消失的民間工藝-糊紙,讓學生瞭解糊紙的背景、所象徵的意涵與民間信仰及儀式之間的關係。透過糊紙物本身的意涵,瞭解其個別造型、社會功能與使用情境。再透過紙紮的製作流程,如:紮骨架、糊初坯、成形與裝飾等步驟,讓學生從中欣賞糊紙工藝中的結構之美並從糊紙的骨架的實作中探索結構。引導學生以幾何立體形狀來練習,譬如:三角錐、方體、圓球等...為物體結構的觀察,學習如何解構造型與嘗試再複製。藉由糊紙紮、綁、糊等技巧以及骨架的製作原理說明,以細竹條、束帶、紙張、漿糊等材料,讓學生嘗試生活糊紙小物的體驗練習,學習如何製作迷你版的結構造型。小組方式進行校園生態主題的大型糊紙作品討論,如:校狗、獨角仙、白鷺鷥、五色鳥...等等。結合校慶藝文成果發表活動,進行校園裝置佈展。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從生活、物件或環境中觀察的對象,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能觀察糊紙造型的外在與內部結構。
  2. 能觀察幾何立體形狀,如:三角錐、方體、圓球等與結構之間的關係。
  3. 能理解與欣賞糊紙不同造型下合宜的結構支撐。
  •  美感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習的美術設計工具或技法,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能將生活物品進行結構分析。
  2. 能以細竹條的特性完成物體的骨架結構。
  3. 能以糊紙的骨架概念完成校園生態主題的結構裝置。
  •  美感概念(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的藝術、美學或設計概念,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認識民間工藝-糊紙藝術。
  2. 認識結構的基本概念與糊紙間的關係。
  3. 認識什麼是合宜的結構,如何應用於創作中。
  •  其他美感目標(配合校本、跨域、學校活動等特殊目標,可依需要列舉)
  1. 結合校慶藝文成果發表活動展出。

教師課後省思

雖然教師已有不斷向學生做心理建設,說明為何介紹將消失的民間工藝-糊紙,讓學生瞭解糊紙的背景、所象徵的意涵與民間信仰及儀式之間的關係。但仍有少數同學會擔憂甚至害怕,因此,創作過程中教師將紙紮生活小物單元與西方的袖珍屋(娃娃屋)結合,讓學生能以比較可愛、自在的心情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