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設計以小組合作為基礎,體驗溝通常用的視覺的認知、語言的描述以及聽覺的意會方法進行體驗活動。接著閱讀報紙安妮新聞第四期,並思考要如何辨識這份報紙內容真實性和訊息真偽。最後,透過顏文字、表情符號和傳達情緒的表情圖像練習,以進行經驗、思想、價值與情意之表達。
在本學期多元選修課程---環境觀測與科學課中施作,從介紹校園植物認識、觀測開始,藉由安妮新聞作為學生靈感來源及仿作材料,最後讓學生產出自己專屬的報紙媒材。
藉由《安妮新聞》紙本閱讀引導學生專注閱讀,感受報紙上的各種主題,學習的重點由色彩構面出發,探討封面主題插畫設計,也思考自己的生活與主題之間的關連性。透過閱讀延伸各種創意點子,期望學生能打破約束與盡情的表現自己和團隊合作的創意構想。
五年級的校定課程其中一部分在探討熊的生態危機以及大自然環境的被破壞,因此藉由閱讀安妮新聞第二期的內容來認識生物的多樣面貌,也了解到對稱、排列之美,作者利用線條不同的變化表現出這樣的美感,配合校慶運動會進場,將海底樣貌成像在牛仔帽上,在運動會進長時,展現不同的珊瑚面貌,提醒大家重視海洋環境議題。
將融入課程中,透過課程設計五階段串聯點線面,並分享第五期封面的創作理念、將具體的故事變成幾何圖象的設計呈現。
從生活中的色彩出發,培養學生對生活周遭產生美的感受,引導其思考生活中色彩配置所傳達的訊息。藉由認識安妮新聞,介紹報紙版面編排的基礎知識及元素構成,讓學生分析安妮新聞的版面編排,並以美的原理原則進行版面構成,連結色彩的運用方式,分組完成臺灣藝術家報紙創作。
以閱讀安妮新聞為開始,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安靜閱讀安妮新聞,藉由閱讀來思考一份報紙的組成元素,並思考安妮新聞的相關特性。以閱讀為始,運用報紙閱讀帶領學生擴展視野,並能做思考,回到自身,對生活有感,提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請學生先閱讀第5 期的安妮新聞,並特別說明色彩可以改變空間,介紹現代建築教父柯比意。接著運用之前學習的攝影的基本技巧,尋找校園中的風景。分析校園色彩,自己調顏料。製作色票。
課堂流程說明: 1簡介美感教育計畫。 2說明美的多元定義。 3觀看美感計畫連結與2隻美學教育影片。 4設計體驗式學習。 5分成6組閱讀5份安妮新聞。 6設計五大主題,分組創意設計活動展演。
讓學生閱讀安妮報紙,希望學生能體驗閱讀的樂趣,認識設計如何融入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與範圍,再讓學生學習找出視覺的平衡與美感要素,最後銜接安妮報紙的閱讀與認識。
第一階段由觀察奧運海報理解平面設計中面構成的方式與概念,再閱讀「安妮閱讀」進行版面設計的分析紀錄,並讓學生分享對刊物的閱讀心得。接著練習畫出以費波那契數列形成的黃金螺旋,理解適當的版面安排。分組討論以學校植物誌為主題完成簡易排版最後進行個人的植物簡介版面設計。
本次「安妮新聞」的課程活動,安排在高一美術班「彩繪技法」的「科學繪圖」單元中,搭配安妮報紙第二期:生物演化史,以生物演化推測的觀點切入,讓學生瞭解繪圖在科學領域扮演的角色,並讓學生的奇思異想得以具體呈現。
透過The Anne Times VOL05 ARCHITECTURE中的建築色彩學,延伸色彩概念,設計4堂與色彩相關的雙語課程。引導孩子觀察四季葉子顏色的轉變,發現大自然中色彩深淺的變化,並從中體會不同視覺效果與帶給觀察者的感受。
本次「安妮新聞」的課程活動,主要是安排在這學期的「性別觀點--- 女性藝術家的奮鬥」單元中的「自畫像」相關課程活動,讓學生了解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並藉由閱讀安妮新聞擴增視野。
透過此次課程,教師希望帶領學生來到幕後,仔細了解報紙這項傳統媒體的是如何被編製出來的,也發現了新的報紙做那些改變,慢慢引導學生認識「設計」這個需要實踐才能完全理解的概念。
從認識報紙、了解安妮新聞的版面以及報紙版面構成的要素開始,介紹自己喜歡的圖片,並與大家分享,最後透過實際體驗活動,來呼應報紙上所介紹的內容。
課程透過安妮新聞中藝術與自然融合的概念出發,搭配台東2020年的在地議題-台灣第七顆漂浮樹而開展。從報紙中引起美感與在地生活議題的興趣,最後帶孩子討論”我們如何關心自己的生活?”。
課程活動以安妮新聞vol2海克爾的系譜作為學習材料,引導生閱讀並觀察系譜,再以學習者最感興趣的昆蟲類別作為發想主題,發想屬於學校的奇幻昆蟲。
本單元使用安妮新聞vol3之TIPI世界上最古老的帳篷做為教學媒材,引導學習者製作像聖誕樹的TIPI,並裝上燈飾,營造溫暖又有氣氛聖誕露區。
課程活動以安妮新聞vol2封面為藝術欣賞材料,討論探究畫面所想傳達的意義,理解封面設計中各種安排的巧思,並能透過想像將自己安排進入封面中,且透過畫面人物中的對話設計重新詮釋畫面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