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從學校生活的環境出發,感知環境中的美感,仔細觀察荷花的花、莖、葉、蓮蓬⋯⋯等之紋理構成,藉由荷花各部位顏色的搜集比對與紋理結構的描繪,構成花磚的紋路。並介紹長條形二方連續的構成概念。
本課程引導學生從「使用者」的角色觀察「琺瑯工藝作品之美」,再由作品的賞析,轉換為「創作者」的角色,進行「琺瑯工藝作品創作」。
校園空間的探索,引導學生針對特定指派的空間進行觀察分析與討論,找出最佳空間改照計畫,各組分享報告、決議出最佳方案、最後進行實作改造,將所學實踐運用於生活當中。
此次以荷人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三原色(紅、黃、藍+黑白)格子的簡單設計,讓學生們分班彩繪跑道旁的看台階梯。
特別將「反覆」、「韻律」、「對稱」三項原則、以及構成構面中的「主從關係概念」挑選出來,配合美感教育電子書的內容,加入色彩元素,運用剪紙、圖案拼貼、色卡排列等操作練習,加深學習成效。並且體驗集體創作(主構成)與個人創作(微構成)之間的對話關係。
討論收納物品的比例及共通性,根據物品的類別或大小擺放構成空間,針對自己的使用習慣上,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發想自己的工具筆捲包,成為生活美感的執行者。
藉由實地踏查,讓學生親自感受指標系統與空間的連結性。 透過課程的學習將初探延伸應用於校園指標系統設計改造,也希望透過實作讓學生深入觀察校園,進而試著解決問題。
從「基礎色彩學」談起,與學生討論色彩於生活中和使用上的重要性。至校園中指定角落進行勘查,選擇出相應色卡之色,並進行主色的調色練習。 再延續主色調,小組進行討論並挑選合宜的配色,嘗試為校園角落搭配不同色彩,並於最後進行校園展覽。
讓學生在校園內找尋質感的素材,讓他們簡單的做一個構成畫面,接著利用石膏粉跟矽藻土兩種不同質感的粉作出擴香石,最後再引導學生利用不凋花、永生花、紙膠帶去經營擴香石上的畫面構成。
用名字來說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從拆解名字筆畫來重新安置自己→繡/Show出自己新的樣貌
希望學生藉由觀察荷葉,找出自然物中的單位結構,進而使用人工物仿造其結構,做成燈罩之骨架,由此發覺結構的美感。
本課程引導學生從「使用者」的角色觀察「金屬工藝作品之美」,再由作品的賞析,轉換為「創作者」的角色,進行「金屬工藝作品創作」。
校園角落生物捉迷藏:能將色彩帶入生活,了解使用色彩的時機與搭配運用,而不盲目地隨意使用色彩,確認自己需求後,選擇合宜的色彩搭配,達到原先設定的設計目標。
本課程以「構成」為主,讓學生能思考如何透過餐具設計構成的圖形,來營造適合場景的合宜形式,在餐盤與上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與圖形,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構成表達在餐具上。
課程中安排色彩及構成構面課程,藉由統整與分析的議題,學生能將複雜的數據資訊整合與簡化,運用版面構成之能力,將文字和資訊用視覺化方式呈現。
校園就是一種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構成,學生將紙張、保麗龍球運用摺合、鏤空、延展、組合等方式構成校園藝術作品,並能與本校環境結合,創造出美的視覺空間,觸發學生多元美感體驗與累積美感經驗。
以擺設操作構成學習內容於野餐體驗中。操作中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構成。
本課程以「構成」為主,「色彩」為輔,學習二者之間相互搭配出和諧的畫面安排,並從中進行構成與色彩之間的相互關係。
從比例美感出發,結合學校堆動的減塑生活概念,為自己的飲料杯設計出合宜合適合用的專屬提袋。
延續上學期的藝術課程以荷人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三原色(紅、黃、藍黑白)格子的簡單設計,讓學生們分班彩繪一木製椅子、木製杯墊、玻璃彩繪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