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媒體上大量的食物圖片展現了料理中擺盤的美感呈現,食物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在餐廳廚房裡,擺盤更是廚師料理的最後一步,也是客人對菜餚的第一印象,所有的準備都在這一刻綻放!
視覺閱讀的習性大解構為此次課程的主要目標,以美感構面中的構成為主要課程發展,搭配圖文菜單排版製作為版面構成的實作練習。
面對最熟悉的校園、最熟悉的建築物,學生重新觀察建築劇烈改變和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以多角度觀察、重新認識,結構再現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對生活有感。
使用Pantone色彩系統作為色彩認識的學習工具.發揮學校特質.運用校園色彩引導學生了解生活環境色彩的配置與合宜性。
課程為藝術領域與自然領域跨領域合作,第一個階段是以生物學科的生物演化法為主題,第二個階段則是落實108課綱的核心素養精神,第三階段則是讓學生上台報告及分享成果。
本課程期許透過安妮報紙為媒介,提供學生進一步觀察與練習空間配色的心理影響與視覺效果。 課程以安妮報紙第五期介紹柯比意建築師版面的圖文配置與色彩觀點,引起學習動機,並藉由觀察報紙上報導的設計師精品,思考生活物件與家具的搭配美感,進而介紹課程主題:室內空間配色的原則與配色風格的效果。
學生各組自行挑選報紙,同組間傳閱、討論,於課堂時間分享閱讀心得,與台下同學互動,並給予反饋,探討同學所分享主題中,所聯想到的各種面向的反思。
以安妮新聞中的多元科普知識作為「發想起點」,搭配學習單的書寫、網路資訊延伸搜尋,挖掘有趣的風格造型創作思考點,並透過空間機能與需求探討的學習單,讓學生分析出空間中的務實需求。透過安妮新聞的內容,讓學生開拓教科書外的眼界,補充了職校學生較缺乏的科普閱讀。
觀察生活環境物的構造,並依仿生設計、美的構面發想,創作具意義與目的性結構的經典椅。
以傳統手工藝摺紙手法─「三角插」為概念,請小組應用插梢的模組構造方式,打造出不同款式且穩定性高的作品。
從構造出發,由生活觀察中物件的組構方式,選擇捕夢網為上手網狀素材,感受「構造」的規律、統整性。
師法植物生長的秩序性,觀察多肉植物的豐富之色彩、造型和質感所呈現的美,藉由胚體土製作,運用構造、比例、構成、色彩、質感等構面。
從生活中發現平面分割的圖案,介紹作品中的幾何運用與移動方式,分析圖案的美感構成,設計專屬於個人的平面分割設計。
讓學生了解材料的有效使用以及構圖安排,正確的利用材料和使用工具,以比例構面創作出美麗的構圖。
透過花蓮街景地圖的主題生活內容探索,引導學生討論地圖街景的相關位置整潔秩序排列美感,色彩比例大小的面積美感討論。
讓學生了解校園與生活中的環境美感實例,藉由「圖片紀錄」與「圖片排列」討論具有美感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環境空間,讓學生運用美感概念設計出「美感桌遊地圖」,培養學生對「美」的自發、共好與互動性。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覺察教室桌椅尺度與使用者行為的關係,依據個人日常使用習慣設計桌椅的附屬功能。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學習減法美學,由案例:logo、消防栓、鐵皮屋…等,學習色彩使用的適當性;進階由實際調色操作,體驗色彩比例調色的變化,練習調配低彩度的高雅色系。主要為審美觀念的培養及推動,學會應用適當的色彩於自身生活中。
課程核心設計特色,將在秩序、平衡和整潔的美感要素條件下,思考美感要素在生活上的各種展現方式與環境品味。